毕节非遗 焕新出彩丨火把节:火耀乌蒙 彝韵焕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09:20 1

摘要:彝族“布摩”们身披白色长袍,手持常青树枝,神色庄严肃穆,口中念诵着祭火词。随着火镰击打燧石,火种熊熊燃起,跳跃的火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

当七月的阳光洒在“贵州屋脊”小韭菜坪,一场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火把节取火仪式正在上演。
彝族“布摩”们身披白色长袍,手持常青树枝,神色庄严肃穆,口中念诵着祭火词。随着火镰击打燧石,火种熊熊燃起,跳跃的火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

王秀平及其徒弟正在念祭火词(刘荣江摄)仪式上诞生的这簇火种意义深远。它不仅点燃了火把狂欢暨避暑旅游季的主火炬,更照亮了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融的传承之路。千年彝火映古今“持火照田,以祈丰年。”“火焰行处,来年顺遂。”在广袤的乌蒙大地上,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承载着彝族同胞对丰收的期待和生活的祝福,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典。火把节彝语称为“朵扔吉”,源于彝族太阳历。在彝族太阳历中,一年以10个月计,一月36天,一年总360天,共分5季,每季72天,剩余5—6天,3天过火把节,3天为彝族年。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据彝文古籍《彝族源流》记载,火把节从远古武洛撮时代开始,一直流传至今。火把节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节日期间,彝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夜晚,人们手持火把行走在田间地头,驱赶害虫。此外,还有赛马、斗牛、摔跤、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王秀平家中的彝族古籍经典(刘荣江 摄)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弘扬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2011年,火把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把节的核心技艺——引火星、压火星、祭火神、火镰取火、分发火种、念祝福词……均需“布摩”主持和完成,他们肩负着火把节传承的重任。历代坚守薪火传在火把节的传承中,彝族“布摩”是关键角色。他们掌握着彝族的宗教经典、历史传说、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知识,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王秀平,彝名阿侯布杰,今年77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平出生于赫章县财神镇马鞍村的“布摩”世家,自小浸润在火把节的古老文化氛围中,他的一生都与火把节的传承紧密相连。13岁那年,他首次随爷爷参加火把节。夜幕下,族中老人击石取火,爷爷立于人群中央诵经祭火,祈愿子孙安宁、五谷丰登。当篝火燃起,众人载歌载舞欢庆佳节,那跳动的火光,在王秀平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王秀平正在指导孙子王书洪诵读彝族古籍经典(刘荣江 摄)上世纪60年代,王秀平进入阿侯家族“布摩”学堂。“背不熟彝经就要留级重学,婚丧嫁娶各种礼仪必须烂熟于心。上课迟到会被打手心,竹鞭有这么粗。”王秀平边说边伸出一根拇指比划着竹鞭的粗细。“学习彝经还要掌握国际音标,6万多个彝文单字必须逐一认识。一旦念错,不能从错字处开始念,得整本从头再来。”历经六年刻苦学习,王秀平终于学有所成,顺利出师。1967年起,王秀平开始独立主持火把节的各项祭祀活动。1969年他从赫章县第三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彝汉双语教师。1983年,王秀平进入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彝文翻译组,开始古籍翻译的工作。工作之余,王秀平始终将火把节文化传承放在心上。他主持编纂、翻译数十本彝文书籍,成果丰硕:参与翻译出版的《彝族创世志》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代表贵州方言区参加国家民委组建滇、川、黔、桂四省彝文统一协作办公室。历时四年,独立完成贵州彝文字集的编写任务;2013年,受省、市彝学会委任,担任威宁自治县彝、汉双语教师,任职期间多次组织学生演练,积极传播火把节技艺知识。一个个具体实践,印证着王秀平“绝不让传统失传”的坚定信念。文旅焕新耀乌蒙面对非遗传承困境,王秀平勇于创新,突破传统束缚。他打破“布摩”世袭传统,秉持文化共享理念,培养出陈卫军、苏世成等优秀弟子,为“布摩”文化注入新生力量;实行经书诵读、文化解析、实践指导的三段教学法;多次赴云南、四川等地交流,拓展文化传播半径。如今,财神镇马鞍村阿侯布耄谱系、珠市乡韭菜坪村以及核桃村苏世成的传承谱系、雉街乡雉街村陈卫军传承谱系,共同构成了赫章彝族火把节传承人的三大谱系。

王秀平带领徒弟举行火把节仪式(周云 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创新方面多措并举,同步发力。赫章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历史文化兴县”战略,并成立赫章县“历史文化兴县”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2008年,由政府主导,宣传、文化、文物、民宗等单位组成4个调查组,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摸清火把节情况并整理归档,赫章县彝族火把节已纳入县级保护名录并制定五年保护规划。赫章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坚持每年举办彝族火把节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风采,扩大火把节的影响力。2024年夏季,毕节联动全市各县(自治县、市、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火把狂欢暨避暑旅游季系列活动。火把节与非遗展示、文艺汇演、美食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相互融合,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亿元,火把节相关话题量在全网高达26亿+。这场文化与旅游深度交融的盛宴,不仅有效激活避暑经济,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更实现了“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经济提振”的良性循环,提升火把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乌蒙山间,火把节火光熠熠,历经千年仍滚烫。这簇火,跨越时空,温暖人心;此团焰,绵延古今,生生不息。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来源:毕节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