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征俄与希特勒侵苏之比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09:28 1

摘要:希特勒和另一个征服者拿破仑,可以说有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点,下面我就他们远征俄国(苏联)的战役做一下分析,探讨一下这种共同点和不同点。

历史上有很多的征服者,远的如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秦始皇帝,凯撒大帝,成吉思汗等等。

而近现代最著名的征服者则非拿破仑与希特勒莫属。

但随着核弹的出现,希特勒有可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征服者了,因为如果发生核战争,人类将会毁灭。

希特勒和另一个征服者拿破仑,可以说有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点,下面我就他们远征俄国(苏联)的战役做一下分析,探讨一下这种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拿破仑征俄与希特勒侵苏的时间都是6月份,一个是6月24日,一个是6月22日。

2.拿破仑征俄纠结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而画家侵苏时也带领了大量的欧洲附庸国军队。可以说算是一场欧俄之战。像不像现在的俄乌战争。

3.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在没能征服英国的情况下(原因也都在于海军实力不行)发动了侵俄战争,结果最后导致两线作战而失败。

4.拿破仑和希特勒最终都是因为征俄导致了惨重损失而最终失败。

5.两者都是在围绕莫斯科的战役中受到了大自然严冬的教育,一个是进攻莫斯科时,一个是在退出莫斯科时。

不同点:

1.拿破仑征俄时目标很直接,那就是拿下莫斯科,所以他在6月份出发,到9月份就拿下了莫斯科。

拿破仑征俄

但是在拿下莫斯科前经历了一场恶战,那就是博洛金诺战役,损失惨重。托尔斯泰伯爵曾在《战争与和平》里写到:拿破仑法军就像一头巨大的野兽,它所受的致命伤就是在博洛金诺,但是猛兽在受过伤后还会向前冲一段距离,最终倒在了莫斯科。

而希特勒在侵苏时,却兵分三路,北路向列宁格勒,中路向莫斯科,南路向基辅。虽是全面进攻,但目标不明确。尤其是在1941年9月份,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希特勒并没有听从古德里安等一批装甲军官的建议直驱莫斯科,而是斥责他手下将领不懂战争经济学,而把中路的装甲兵力移向了南方,从而成就了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基辅合围战,俘虏了60余万苏军,拿下了乌克兰粮仓。但是在中路的指向莫斯科一线却停滞了下来,耽误了一个多月。

一直到10月份,基辅合围战结束后,希特勒才又启动了莫斯科战役,兵锋直至莫斯科,虽然也取得了维亚济马等战役的巨大胜利,但最终在战久兵疲,秋雨泥泞和暴风雪严寒的侵袭下以及苏军西伯利亚几十万生力军的加入等等因素下而饮恨城下。

希特勒侵苏

作为莫斯科前线的统帅冯博克元帅,也只能在塔楼的顶端,用望远镜看一看莫斯科教堂的顶端了。几天后的12月5日,苏军开始大举反攻,德军以后就再也没有到过莫斯科城下。

2.拿破仑拿下了莫斯科,但希特勒没有,但俄国当时有两个首都,另一个是彼得堡,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彼得堡安全的待着,拿破仑尝试与俄国议和,但沙皇并没有和拿破仑议和的意思。而是坐观其变,待机而动!

3.拿破仑在经历过莫斯科大火并且与俄国议和无望后则被迫从莫斯科撤退,在撤退途中遭遇暴风雪与俄国军队以及游击队的追击和袭击,法军大量的冻死,饿死,被俘虏或击毙。等到到达征俄的出发地时,60万大军仅剩下1万,几乎全军覆没,而拿破仑也仓皇逃回巴黎,只留下元帅缪拉料理残局。而这一战也成了拿破仑帝国的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拿破仑狼狈撤退

而希特勒的情况则是:

德军到了1941年12月5日这一天,可谓是强弩之末。虽然莫斯科近在咫尺,却未能再前进一步,陆军元帅冯.博克也只能在教堂的塔顶用望远镜看一看莫斯科高耸的屋顶。从西伯利亚来几十万苏联生力军已经整装待发,正在准备反击。反观德军却困守在战壕中,柏林运来的棉衣仍远远不够装备部队,人困马乏,在苏联的寒冬里,坦克也难以启动,甚至士兵用汽油来取暖。

在冰雪中用餐的德军

随着斯大林的一声令下,百万苏联大军配着新锐的T34坦克全线出击,红军战士或乘着雪橇,或骑着马,或乘卡车,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奋勇向前,一时间所向披靡。收复不少失地,解除了莫斯科的危险。恰在此时,德军的将帅,甚至包括“闪击英雄”古德里安都纷纷要求撤退。但希特勒却下令不许后退一步,就地坚守阵地!不惜为此撤换前线指挥官,包括古德里安。德军在此命令之下,不断被分割包围,濒临绝境,但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以及灵活机动的指挥,再加上德国空军的支援,应是苦撑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骷髅师更是在此战中一战成名。虽然最终顶住了苏军的进攻,但德军的损失也很惨重!

对此,战后很多將帅对希特勒不准撤退的命令多以诟病。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不准撤退的命令,则德军可能会军心涣散,重蹈拿破仑法军的命运。

最终,到莫斯科战役结束时,德军共损失了50万人,与拿破仑法军损失的人数差不多。但德军并没有像当年拿破仑法军一样陷入崩溃,而是在第二年又发动了新的攻势,使苏德战场的战事又拖延了四年!

这是我对拿破仑征俄和希特勒侵苏中莫斯科一役的比较。大家有何建议,欢迎讨论。

来源:二战风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