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潍坊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昌乐县庵上湖村举行。爽甜可口的小型礼品西瓜亮相会场,让游客们体验了一把“天上甘露美,昌乐西瓜甜”的快乐。“潍坊市村书记助农直播团”也来到现场直播带货,昌乐西瓜、青州蜜桃等时令农产品通过网络畅销全国。
9月22日,潍坊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昌乐县庵上湖村举行。爽甜可口的小型礼品西瓜亮相会场,让游客们体验了一把“天上甘露美,昌乐西瓜甜”的快乐。“潍坊市村书记助农直播团”也来到现场直播带货,昌乐西瓜、青州蜜桃等时令农产品通过网络畅销全国。
“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秋分前后,是全年仅次于麦收的农忙时节。趁着秋高气爽,各地忙着掰玉米、收花生、刨红薯、拾棉花。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要意义。
秋分,是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可用两个字形容:爽、朗。伴随大气通透清朗,天空开始呈现“高清”版本。秋爽、秋云、秋水、秋月,集成了秋分的自然与人文意境。
“秋分送霜,催衣添装”的谚语,则提醒人们赏秋之余该增添衣物了。古人最早所说的中秋,并不特指农历八月十五,而是仲秋,泛指农历八月,即秋分前后。古人认为,秋分是全年冷暖的分界线。秋分之前暑有余热,秋分之后寒意渐浓。
东营的黄河口大闸蟹正新鲜上市。黄河口大闸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特点,由于水域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早,能比南方湖区提前15至20天捕捞上市,赶在中秋、国庆双节之前供应市场。
在鲁南、鲁西一带,秋分前后收割玉米、大豆。新打的杂粮磨成面粉,摊成薄脆的煎饼,卷上大葱、酱料,入口满是秋天的粮食香气。对当地人来说,这不仅是食物,更是秋收的仪式感。
民间还有“送秋牛”的习俗。秋分时,人们在黄纸或红纸上印上节气农事和农夫耕田的图样,制成“秋牛图”。送“秋牛图”的人往往能说会唱,他们说秋耕事项和吉祥话,提醒大家不贻误时令。
作品介绍:秋分像一把温柔的剪刀,把夏天最后一角余温轻轻裁去。天空被秋水洗得湛蓝,一群大雁排成倾斜的“人”字,飞向远方。河岸两旁的银杏,一夜之间抖落一身翠色,换上鎏金的绸衫。秋风过时,叶片旋成一场无声的流星雨,在青石小径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夜晚月色如洗,漫过窗棂,为母亲低伏的脊背镀上一层光晕。灯下银针牵着丝线,在布料间穿梭,仿佛要把整片秋夜都缝进游子的衣襟,可替他抵挡千里之外的霜寒。窗外一轮满月像一面镜子,照见母亲鬓边新添的霜,也照见远方孩子踽踽前行的身影。
作者介绍:林化强 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琅琊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秋分宣告着秋季正式步入中期。此时,山东大地气温渐降,空气愈发干燥,人们的饮食也随之改变,一款温润滋养的传统饮品——莱阳小吊梨汤,开始频繁出现在山东人的餐桌上。
莱阳素有“梨乡”的美誉,其特产莱阳梨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相传明朝末年,莱阳梨就被作为贡品送入宫廷。每至秋季,金黄的莱阳梨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当地百姓不仅直接食用梨子,还将其制成小吊梨汤,用以抵御秋燥。
小吊梨汤的历史颇为悠久,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饮品“李氏梨汤”,后经时代变迁流传至民间,并因以铜制提吊作为称量器物(一吊即为一壶)而更名为“小吊梨汤”。它不仅是一道日常甜品,更具有清热、止咳、润肺等功效,是秋季养生的佳品。
莱阳小吊梨汤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首先,准备莱阳梨2-3个、银耳1朵、红枣5-6颗、枸杞适量、冰糖适量。锅中倒入清水,大火烧开后放入梨皮,煮5分钟左右捞出。接着放入梨块、银耳、红枣,再次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约1小时,至梨汤开始变得浓稠。这期间,银耳的胶质逐渐融入汤中。最后,放入枸杞和适量冰糖,继续炖煮15-20分钟,待冰糖完全融化,汤汁浓稠度适宜即可关火。
一碗热腾腾的梨汤,既传承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又承载着山东人的秋日饮食智慧。在这个昼夜平分的时节,不妨尝试制作并品尝美味的莱阳小吊梨汤,让清甜暖意陪伴度过秋日好时光。
秋分如春分一样,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再次等长,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秋意渐浓。秋分节气有着独特的“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对山东而言,秋分更意味着耕耘的时光告一段落,收获的时节正式来临。
在东营,稻田画与黄河三角洲都是大地上的艺术,一个是人类的智慧,一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它们在齐鲁大地上碰撞,便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稻田在秋季进入了最美的季节,稻田的金黄与黄河三角洲的景色相映成趣,是秋日里最热烈的一抹色彩。由不同品种的水稻组成的巨幅稻田画,远远望去,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秋分时节,正是稻田画最绚丽的时刻,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念。稻田画也成为了人们纪念这一年丰收的新形式。
秋分昼夜均,寒暑平,养生重在防燥润肺、调和阴阳,宜食温和滋润之物,保持身心平衡,顺应天时以待寒冬。
“平分秋色处,秋声天地间。”秋分之时,昼夜均长,寒暑相平,天地间阴阳之气达到微妙平衡。
养生贵在顺应“养收”之道,重在滋阴润燥、调和脾胃。中医认为,秋季与肺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秋季燥邪最易伤肺,肺喜润恶燥,应多吃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缓解秋燥对人体的伤害。因此饮食上可适当“减辛增酸”,多进食芝麻、蜂蜜、梨、银耳等甘润之品,少食辛辣发散之物,以防秋燥伤肺。同时,秋季也是脾胃容易受损的季节,因为夏季的湿热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而秋季的干燥又可能加重脾胃的负担。因此应适当食用健脾胃的食物,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起居宜早卧早起,注意保暖,适时添衣,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精神须保持安宁,收敛神气,可登高舒怀、静坐养心。运动宜选缓和之类,如太极、八段锦,以助气血调和。
秋分养生,宜润宜静,宜缓宜补。顺应天时,涵养身心,方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