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与进步标志,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塑造个体心灵品质、推动社会文明演进的核心力量。教育始终在文明之路上扮演着“孵化器”与“助推器”的角色,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汇聚成社会进步的动力。
陶华坤 ▏文明之根:教育是教你向美好方向前行的动力源头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与进步标志,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塑造个体心灵品质、推动社会文明演进的核心力量。教育始终在文明之路上扮演着“孵化器”与“助推器”的角色,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汇聚成社会进步的动力。
一、教育是个人成长与社会未来的长远投资
教育,始终占据着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它如同心灵的沃土,默默地滋养着每一个灵魂的成长。而知识,则是推动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它让世界变得更加广阔,让思想变得更加深邃。
1.教育,作为文明前行的动力源泉。
塑造个体文明素养。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和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使个体理解文明的内涵,不仅是科技与制度的进步,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文明是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教育通过系统化培养,帮助个体实现全面发展,成为文明的承载者与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迭代。教育通过传承经典文化与创新知识体系,为文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教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得以延续的纽带。教育更需关注自然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文明传承,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演进;筑牢文明根基的制度保障。教育强国建设是文明传承的战略支撑。
2.教育: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与前行灯塔。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思想,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倡导文明实践自觉。教育始终是文明根系最深处的营养导管,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教育如文明之路的“明灯”,既照亮个体成长的方向,也指引社会进步的路径。唯有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坚守文明初心,方能让文明之光照耀人间,在追寻美好未来的征程中行稳致远。教育既能守护文明独特性,又能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3.教育从来都是文明世代相传的火炬。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独特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需要传承和创造,都需要交流和互鉴,这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渠道。通过教育,可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优秀文明成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哲学与教育共生:引领人类文明未来方向
哲学与科技相互制约、共生发展,是人类文明繁荣的关键。明确哲学、教育、政治各自定位。哲学专注于探索底层逻辑,教育将以人的终生成长为主线,思考并解读生命各阶段的奥秘。提炼并诠释“生而为人”的全面智慧。哲学将走近并滋养每一个生命的全程,为世界带来定力、注入活力,促进学术成就和文明进步。
1.教育,就是人文化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支持。同时,教育的边界将进一步被打破,学习将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它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未来。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教育和知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最宝贵的资产,它为生活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教育的过程与文化的过程同构,优良的教育就是如何给予个体美好事物的经历。点燃人的内心,才是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2.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
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强国建设主要依靠力量。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创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沃土。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3.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教-扶-放”方式:先教他基础知识,从复杂新颖的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逻辑思辨,提出独立的甚至创造性的看法,形成正确态度;然后引导他对结论和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基于逻辑与事实的推理论证,确定可行性的选择性方案;再扶他做一做。当他有了一定的经验或掌握一定规律时,就可以放手让他去做。“真教育”要给信任,给时间,给空间,给机会,等待他们健康成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蕴含其中的重大观点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形成一批有学理深度、传播热度和辨识度的理论成果。
三、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
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是什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1.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
反思文明根本价值:中华文明为什么“久”?文明融合;中华民族为什么“善”?文明本性;中国人民为什么“行”?文明底蕴;中华精神为什么“强”?文明传统;中共执政为什么“能”?文明禀赋;中国社会为什么“和”?文明治理;中华文明复兴为什么“真”?人类文明价值;文明互鉴为什么“好”?世界发展动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何“要”?全球文明趋势。践行文明生活方式,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久久为功,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2.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由文明而思民族,去读懂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怀、气节、风骨。《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文章,以戏剧化的语言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道尽“马”和“中”各自的理想社会目标,竟是如此不谋而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从现代维度确认精神命脉,增进文化认同,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3.再造文明: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向上追光,向下扎根。走“教育-树人-救国”思想路线。胡适把科学看作是人类的智慧,是精神因素,说西方文明称其为科学文明和工业文明。他深刻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源头--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新科学和工业革命,其领袖人物都是大学的产儿。因此说,西方近代文明在根源上是中世纪大学促成的。他认为这些正是中国所缺乏的,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与西方差距的原因。再造文明的基本途径便是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便是其建设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文化根源。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来源:教育专家话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