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早上9点多,万盛经开区关坝开明宾馆附近,一位拄拐杖、背着背篓的老人,在车站等116路公交车。根据监控画面显示:车子进站了,老人还在费劲儿地背篓,旁边路人急得直喊,可司机头也不回,一脚油门溜走了。
重庆最近出了个让人啼笑皆非又气不打一处来的新闻——公交车司机拒载背篓老人。
怎么回事?
9月17日早上9点多,万盛经开区关坝开明宾馆附近,一位拄拐杖、背着背篓的老人,在车站等116路公交车。根据监控画面显示:车子进站了,老人还在费劲儿地背篓,旁边路人急得直喊,可司机头也不回,一脚油门溜走了。
结果怎么样?
重庆万盛经开区交通运输局9月22日通报,拒载行为属实,性质比较恶劣,司机被行政处罚,公交公司也直接把人开除了。
因为重庆的“城市人设”就摆在那儿。
要知道,重庆可是全国少有的因为“背篓老人”上热搜过的城市。早几年媒体报道过,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每天早班车一到,车厢里全是背篓大军,老人们拎着自家种的菜进城卖。那时候网友是一片叫好,夸重庆有温度,连地铁公司都回应:只要不违规,背篓扁担都能上车,甚至车子脏了也会安排保洁收拾。到了后来,地铁公司还专门给他们提前开地铁的闸门,甚至还专门划出1-5节车厢作为“背篓专区”,站台上有桌椅供他们歇脚,工作人员会帮忙抬背篓,最后连广播里都增加了重庆方言报站,就怕这群起早贪黑讨生活的叔叔嬢嬢们听不懂,坐过站了。
所以这事儿可没少被外界夸,还被人亲切地称作“背篓专线”,一度是重庆城市形象的加分项。
所以,你说这下子好了,前脚大家还在传“重庆地铁包容背篓老人”的温情故事,后脚就冒出个公交司机直接当众甩脸子。这落差感,能不让人炸毛吗?要是换个地方,或许大家会说“个别司机没素质”,但放在重庆,就变成“打脸”了。
重庆不是被抹黑,而是自己辛辛苦苦立起来的温情人设,被一个冷漠的操作给生生撕了口子。
事发到通报不过几天,认定该司机“性质比较恶劣”,直接开除,没推诿也没找借口。这一点值得肯定。但问题是,大家要的是一个城市服务的整体温度,而不是“出了事就开除一个司机”。如果没有制度性的改进,今天是背篓老人被晾在站台,明天可能就是轮椅乘客被嫌麻烦。靠事后追责维持形象,就像补妆,始终掩不住暗疮。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司机可能当天心情不好,或者是真的没看到这位大爷要上车的身影,再退一步讲,这位司机的背后可能也是个支离破碎嗷嗷待哺的家庭呢,司机或许也要养孩子、要供房贷,一纸开除就断了生计,就这么草率地开除了,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了?
为什么?
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事不是“同情心”和“理解心”能糊弄过去的。
因为公交司机的岗位,本质上是一个“公共服务岗位”,它不是私人买卖,也不是你爱干嘛就干嘛的工作。既然拿了这份工资,就要遵守这个职业的底线。拒载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弱势群体的拒载,不仅仅是“心情不好”能解释的,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服务安全的底线问题。
再说了,重庆官方在通报里明确用了“性质比较恶劣”这六个字。这是经过调查后的定性,而不是网友的捕风捉影。说明事情不是“看走眼”,而是司机确实有意无视了。否则官方完全可以说“情况属实,但属于操作疏忽”,而不是上纲上线到“性质恶劣”。
至于“开除是不是太狠”,这就涉及到制度逻辑了。一个普通人出错,当然可以讲情面;但一个公共服务岗位,如果仅仅记过、罚钱,那等于给其他司机放了信号:大不了被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结果就是今天是拒载背篓老人,明天可能是拒载孕妇、拒载残疾人。
你觉得社会能承受这种恶性循环吗?
称职的公交车司机
尽责的公交车司机
开车玩手机的公交车司机
司机的背后确实可能有生活困境,但这时候应该是企业和工会去兜底,帮忙解决员工的心理压力、工作强度和福利问题,而不是在乘客身上出气。真正的人性化,应该是制度既保障乘客权益,也关照司机处境,而不是让两边互相对立。
所以我的看法是:开除这司机,情理上或许显得冷酷,但在法理和行业规范上,这是必要的。否则公共服务的底线就会塌。司机的家庭困境,值得社会同情,但那应该通过救助、工会、再就业渠道去解决,而不是拿乘客的尊严和安全当代价。
一句话总结:可以理解他是个苦命人,但不能纵容他当个不合格的公交司机。
有了对比是不是就觉得不对劲了?
---
来源:智慧案件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