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观察 | 风筝盛会的四十年坚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9:55 1

摘要:新派新闻讯4月19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以下简称“风筝会”)如约而至。这个国内最早冠以“国际”字眼的综合性、国际性重大地方节会,即将走过42届风雨历程。

新派新闻讯 4月19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以下简称“风筝会”)如约而至。这个国内最早冠以“国际”字眼的综合性、国际性重大地方节会,即将走过42届风雨历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只潍坊风筝“邀”来五湖四海的彩鸢,天空为幕布,风筝唱主角,在世界风筝都演绎一场“万物皆可上天”的春日浪漫。

2400多年传承,700多年传播,40多年坚持,潍坊已经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一会风行四十载,潍坊凭什么?

潍坊在全国率先创造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模式,并在办会过程中不断赋予这一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而这12个字里恰恰藏着风筝盛会四十年坚持的深层逻辑。

4月18日,在第21届世界风筝锦标赛上,参选选手正在调试风筝。

01

风筝牵线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这根“风筝线”,既是友谊线,又是历史线,更是文化线,这根线串起了潍坊风筝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开放包容。

风筝,承载着人类最早的飞天梦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史载,2400多年前,鲁阳人墨子最早尝试制作风筝,“削木为鸢,三日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在潍坊青州西南的鲁山脚下,鲁班削竹木为鸢,中国历史上第一只风筝由此诞生。

早期的风筝曾被应用于军事,除了传递情报,还被用作进攻性武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被广泛应用在风筝上,“纸鸢”应运而生。因为纸的加入,风筝便和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自唐而清,吟咏风筝的诗词不断涌现。最为有名的当属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最为潍坊人所熟知的,非清郑板桥的“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莫属。

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离任后仍对潍县“相思不尽又相思”,于是写下了人们传颂至今的《怀潍县》,而其中的“纸花如雪满天飞”,描写的正是清明时节潍县人放风筝的热闹场景。

专家考证,风筝流行于宋代,至明清发展到鼎盛,逐渐形成了潍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区域流派。公元7世纪,风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区;宋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明清时期,更是通过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传入东南亚、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区。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乃至世界风筝的集大成者,在明代已初具规模,近现代更是进入名家荟萃、人才济济的高速发展期。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1988年,潍坊被确定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成立;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承中创新,是潍坊风筝长盛不衰的秘籍。譬如,潍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将潍坊风筝和“王者荣耀”“浮生为卿歌”等手游融合,俘获大量粉丝。化古为今,与时俱进,创新性呈现、年轻化表达,充分释放了风筝的文化潜力,激发出了风筝的巨大文化张力。

连续举办了41届的风筝会,正是因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才越办越红火,成为潍坊传播友谊的使者、走向世界的桥梁、经贸合作的平台。

国际风筝联合会副主席兼文化促进委员会主任张崇高认为,通过风筝,潍坊拥有了一张专属的金子名片,涵养了一种开放包容、自信向上的城市气质,搭建起一个对外经济文化合作的平台,更插上了一双飞向世界的翅膀,向世界展示着潍坊的实力和魅力。

2025潍坊风筝大赛现场,“齐鲁天路”风筝正准备放飞。

02

文体搭台

纸鸢传信邀天下,潍水欢歌候君临。

今年风筝会以“放飞梦想 拥抱和平”为主题,举办风筝赛事、文旅宣推、风筝文化、体育运动、经贸合作等50多项活动。

深度文旅体验活动、城市定向运动嘉年华、高质量项目高层次人才合作对接活动……从这些活动中不难看出,潍坊意在以“文体搭台”打造一个释放城市活力,提振消费、“双招双引”、经贸合作的综合性高能级平台。

“风筝故乡 山海潍坊”,潍坊不仅以风筝驰名世界,还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早在1987年的第4届风筝会上,潍坊就曾开辟出一条以市区为轴心,途经青州、临朐、安丘、寒亭等7个县市区,全程1300多华里的千里民俗旅游线。

今年风筝会,潍坊推出了5条主题旅游线路产品:城市漫步游、欢乐放飞游、天路揽胜游、地质探奇游、行知研学游,诚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探索这座城市未知的精彩,找寻心中不一样的潍坊。

“不一样的潍坊”什么样?对外地游客而言,是“潍坊的天是倒过来的海”,还是“在潍坊万物皆可上天”?是世界最大风筝博物馆里的万筝竞艳,还是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里的非遗展演?是16位帝王登临过的“五镇之首”沂山的钟灵毓秀,还是158公里海岸线与“渤海之眼”摩天轮的别样浪漫?是有“鲁东明珠”之称的十笏园的小巧玲珑,还是恐龙化石群、潍坊象等地质奇观的磅礴气势?是仓颉造字的文明曙光,还是青州古城的千年文脉?抑或是虞舜、苏轼、李清照、郑板桥、王尽美等150多位名人在潍坊留下的斐然成就?

当下,年轻群体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潍坊借助风筝会设置更多文旅消费新场景,把游客留下来,看完风筝看美景,看完美景品美食,让“流量”变“增量”,必将成为拉动潍坊旅游增长的新动能。

统观历届风筝会,“文体搭台”可谓异彩纷呈。第1届风筝会就开了风筝放飞、展示和交易的先河,第4届风筝会评选出了1987年世界风筝“十绝”,第8届风筝会举办了大型时装文艺晚会《万紫千红总是春》……特别是2023年以来,潍坊风筝会和风筝嘉年华融为一体,“文体搭台”的成效更加显著。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国际风筝联合会原主席冯建中认为,风筝是体育项目,是文化活动,是民生,是产业,是科技,是教育,是品牌,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潍坊非常宝贵的城市品牌,前景无限广阔。

2025潍坊风筝大赛现场

03

经贸唱戏

一说到潍坊,就想到风筝;一说到风筝,就想到潍坊。

风筝会的举办提高了潍坊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直接推动了潍坊风筝产业的发展。4月16日,记者来到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采访,这里很多村民都在村里的风筝厂里忙着制作风筝。这个被誉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村子,风筝生产企业已经发展到200多家,全村4700多口人有一半以上从事风筝及相关产业。

在潍坊,“小风筝”已经成为“大产业”。潍坊风筝及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风筝年产量超过1.2亿只,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分别超过85%和80%,从业人员超10万人。

潍坊风筝,连接的是四海之谊,打开的是开放之窗,扬起的是发展之帆。40多年来,风筝,让世界更好认识了潍坊,也让潍坊深度融入了世界,潍坊不断赋予“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不断刷新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一只风筝,一场盛会,一个文化IP,助力一座城市的飞翔……“向上、逐梦、协和、融通”的风筝文化,同“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潍坊城市精神高度契合。

2024年,潍坊像风筝一样飞过了风和日丽和阳光雨露,也飞过了疾风骤雨甚至是惊涛骇浪,凭着一股向上的劲,拼搏争先、顶压奋进,飞出了新高度,站稳了硬脚跟。

2024年,潍坊地区生产总值8203.2亿元、同比增长5.9%,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项居全省前6的优异发展成绩,在2024年全省16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获评“一等”等次。经济体量和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潍坊离万亿城市又近一步。

今天的潍坊,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奋力打好六场革新硬仗,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

有媒体评论,潍坊,有一股子“向上”的劲儿!当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人民群众的精气神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向上”的强烈气流,这种“势”足以托举起一座城市振翅翱翔的梦想,“世界风筝之都”也就有了更生动的时代画像。

新派融媒体记者:李敬友/文

孙树宝 赵春晖/图

编辑:刘英銮

一审:马慧丽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来源:新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