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网友“马浩Federico”站在八一广场前,忍不住发帖:“我很好奇在中国历史里面这个广场为什么有名?肯定有很特别的地方。”有网友指路:“推荐你预约参观一下江西省美术馆的‘人民的记忆’。”
江西省美术馆
意大利网友“马浩Federico”站在八一广场前,忍不住发帖:“我很好奇在中国历史里面这个广场为什么有名?肯定有很特别的地方。”有网友指路:“推荐你预约参观一下江西省美术馆的‘人民的记忆’。”
近年来,江西优质展览“出圈”已趋于常态。它们有的注重对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开掘,“人民的记忆——八一广场空间叙事与美术表达常设展”,用百年空间演变史折叠出几代人对一座城市的情感;有的把前沿和先锋艺术家“引进来”,“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汇聚18位中国艺术家和35位德国艺术家的上百件(套)当代艺术佳作,是江西跨文化交流一次里程碑式的可贵尝试;有的带着先锋创作及思考“走出去”,“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度体察、对传统笔墨和西方写实造型的新探索受到广泛认可。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
江西取得了入选作品160件的历史最好成绩
其中,本土承办的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作品展
吸引了17.5万人次共享艺术盛宴
……
一起走近江西美术馆策展人
探寻优质文化产品
持续“出圈”背后的策展故事
↓↓↓
策展人的春天
徐娣是个妙人。第一次见面,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葵花籽,往桌上随手一摊,满身松弛感,就此奠定了一行人对话的轻松氛围。她生于1994年,“人民的记忆”是她策划落地的第一个展览。“当时我刚毕业来省美术馆工作,第一反应是对这栋大楼感兴趣,慢慢有想法,便搜集资料、汇报选题,得到了支持。”“人民的记忆”的最终呈现以省美术馆建筑本体为叙事载体,构建起“广场的空间秩序建构”“广场空间的美术表达”与“美术馆与地域美术”的三重维度。她至今记得,展陈形式里有个材料需要45度的亚克力切角,市面上商家做不了,最后服务团队跑了趟北京。“以前我会关注宣传册、展签、海报设计这些,做完这个展以后,学会了通盘考虑整个展览的落地性与调性。”
在江西省美术馆展览科,像这样的青年策展人还有很多。一个展览从筹备到落地,需要多长时间?江西省美术馆策展人刘自川说:“主要受展览规模、作品获取难易度、内容梳理复杂程度等影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书在匡庐——庐山历代题刻研究展”从主题构思到展览实施,这条路刘自川走了4年。
阅读大量文献外,他还注重实地考察。他领着拍摄团队在庐山集中考察了一星期,穿越沟壑峡瀑,探寻一方方题刻遗迹,搜集了大量影像资料。
“阅读文献书籍与实地考察的体验感相距甚远,在实地考察中能体悟石刻与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让他触动的是位于青玉峡石壁上的王阳明石刻,“看见石刻,仿佛看见王阳明走过去,面不改色,思考未来。回来再读古籍,脑子里有了清晰的空间感和画面,带来的精神震撼和体验不一样了。”
后来,他把这种“不一样”呈现在了展览现场。2024年,该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展览共展出庐山题刻拓片105件、题刻拓本5件、题刻实景图片58幅以及诸多与庐山相关的游记文献与研究文献。展陈注重将题刻对应的山水人文环境一并置入,富有视觉冲击力。
青年策展人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成熟策展人的自我沉潜则更静水流深。
今年是江西画院策展人张林杰入行的第18个年头。2023年夏天,“鱼与石”八大山人高仿作品研习展开幕,展期50天。为此,他准备了半年多。
这期间,学术积累之外,他用5个多月的时间养了一条鳜鱼。他想通过观察它的习性和成长,在精神上离八大山人的鱼鸟世界更近一些。鳜鱼凶残,只吃活物,在水里头倒栽着脑袋,饿极了连同伴也吃。但八大山人的鳜鱼,没有一点攻击性和戾气,是一种完全反过来的状态。张林杰认为,理解八大山人的画,一定不能脱离他身世的曲折和人生最纵深的跌宕,要回归他晚年内心悲凉的精神状态。“你看他画鸟又画鱼,其实鸟和鱼就是他自己。”
“近年来江西策展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学术性、在地性、国际性、影响力都呈上升态势,展览的多元化、多样性和情感温度也都有提升。这和观念的变化、好的创意和专业人才的引进等都有关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负责人、上饶美术馆原馆长潘旭辉说。
挥洒着艺术构想的策展人活跃在江西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他们搭建的艺术体验场景,正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和重塑着城市文化生活的面貌。
在实践中探索
“美术策展国内起步晚于国外,以美术领域为例,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全国美展,都仍显不足。”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苏敉常年活跃在江西策展一线,谈起现状如是说。
策展人聊起了日常工作中的三种探索与实践。
其一,地市馆的突围。“我们不缺展,缺的是好的展。这种好在于展览的学术高度和创新思路,这必然对策展人尤其是地市馆策展人的知识谱系、认知层面提出更高要求。”上饶美术馆副馆长关欣认为,策展人是前瞻性艺术概念的提出者,应该具有引领性。
地市馆策展人选择以立足自身优势和清晰的展馆定位突围。关欣介绍,上饶美术馆(上饶艺术博物院)现存8000多件(套)馆藏珍品,在全省美术馆序列中暂列第一,目前已形成了金石碑帖、中外版画、明清以来上饶书画体系、丰富的上饶近现代艺术家个案等4大体系,“我们选择立足自有优势资源做到极致”。
第二,当代艺术的尝试。较之符合大众审美的传统博物馆展览,当代艺术的欣赏门槛较高一些。如何打破部分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偏见?2024年,江西省美术馆策展人谢侃如与中央美院共同策划“虚拟与重塑”当代艺术作品展,以20岁至30岁的先锋艺术家作品为主体,其中一件叫《蓝蜂鸟》的作品在小红书收获了过万观众的点赞并引起了广泛讨论。“其实艺术的本质不一定是被接纳。能引发思考,建立个人的审美评判体系,展览就已经起了作用。”
谢侃如分享了两种走近当代艺术的方式:其一,多看多参与,把美术馆当作一个增加认知的场所;其二,适当增加背景知识,慢慢再进入美术馆,实地了解后再回去加深或拓展阅读。
第三,红色叙事的“出圈”。江西作为红色文化大省,讲述自己的红色故事是必然。红色叙事怎么走进年轻人的心呢?除却“人民的记忆”,赵新华、朱恒策划的“沸腾的红土地——江西革命与建设主题美术作品展”是红色叙事的另一个成功尝试,它斩获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是江西省美术馆在馆藏精品展出方面首次获此殊荣,并获评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托举向未来
江西美术馆体系的发展往前追溯不过十余年时间。在潘旭辉看来,今日活泼新局面的开创却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
不止一个策展人提起前辈策展人的引领。雷子人、易乐、潘旭辉……他们有的把好的学术性展览的种子撒在江西大地上,有的以清晰的立馆思维树立地市馆标杆、争取到珍贵收藏经费用以丰富后续馆藏建设,有的为一座美术馆的顶层构建及艺术资源积累打下厚实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徐娣认为,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江西省美术馆已经成为年轻策展人大展身手的阵地。潘旭辉则表现得更为乐观些:“再过五年左右,这帮年轻人还会有更好的成绩。”
“策展人的问题,不是只靠策展人来解决。”苏敉认为,能否找到几个抓手作为突破口?比如,打造一个展览品牌,向诸如“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向长沙、武汉、成都学习,以影响力截然不同的大型展览吸引最好的策展人和策展团队来到江西。又比如,能否用好一些机遇?2026年是八大山人诞辰400周年,这是江西最高质量的艺术IP、古色江西品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在这种机会面前,我们能否有所作为?能否在实践中锻造江西策展队伍,让江西的展览就此上一个台阶?
我们期待江西策展的明天。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