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地震前9小时,煤矿小科长给领导致电: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4:45 5

摘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唐山会发生大地震,但还有两个人十分重视,最后也避免了损失的扩大。

文/文史道

青龙县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唐山会发生大地震,但还有两个人十分重视,最后也避免了损失的扩大。

他们就是距离唐山110公里的青龙县的县领导“王青春”和“冉广岐”。

1976年7月21日,王青春从唐山开完会后,匆匆返回青龙县。

会议期间,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曾提到,唐山地区在7月22日至8月5日之间有可能发生至少5级以上的地震。

王青春深知这一消息的分量,他将那一情况郑重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心中满是忧虑。

回到县里,王青春顾不上喝一口水,便立刻找到青龙县领导冉广岐,将会议上的重要消息一五一十地进行了汇报。

冉广岐听完后,眉头紧锁。

青龙县与唐山距离并不遥远,一旦地震发生,青龙县极有可能遭受严重波及。

然而,当时国家地震局尚未发布正式的地震预警,那就意味着地震或许并不会发生。

是选择提前预警防范,还是逐级上报等待上级指示?一时间成了冉广岐内心深处的艰难抉择。

思忖良久,冉广岐最终决定,哪怕冒着丢掉乌纱帽的风险,也要将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月24日,他组织成员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向全县人民公开了可能发生的地震消息,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信息传递到每家每户。

在冉广岐看来,自己的官位并非最重要的,青龙县百姓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

他不愿意用百姓的生命去赌地震是否会发生,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前途去冒险。

如果地震真的发生,他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地震并未发生,那产生的所有责任他计划一个人承担,甚至可能丢掉自己的官职。

从7月25日起,在冉广岐的带领下,青龙县迅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防震预警行动。

他组织全县几百名党员干部,分区域将地震消息通知到每一户人家,确保不漏掉一个人。

随后,他安排用大喇叭循环播放地震的基本常识和求生技巧,动员群众认真收听广播,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并掌握。

此外,他还找了几处空旷的地方,搭建起应急帐篷,组织群众暂时在帐篷中生活,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

两天后,当人们开始怀疑地震是否会发生时,7月28日凌晨,一声地鸣划破了青龙县城的宁静。

人们惊恐地站在帐篷外,紧接着便是地动山摇。

幸运的是,正是因为青龙县提前做好了防范准备,青龙县在那次地震中没有一人死亡。

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青龙奇迹”时,依然会为冉广岐和王青春的担当与勇气而感叹。

1996年,《中国地震报》首次公开报道了青龙县成功防震的事迹。

从那时起,国内50多家报刊纷纷跟进,将“青龙奇迹”的故事传播开来。它的影响力甚至跨越国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1996年7月,唐山大地震20周年纪念日,联合国代表科尔专程来到青龙县,向冉广岐颁发纪念章,以表彰他在防震工作中的卓越贡献。

在颁奖现场,科尔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你这里能做的,唐山为什么不能?”

面对这一提问,冉广岐沉思片刻后回答道:

“唐山和青龙的情况截然不同。青龙是一个农业县,让百姓提前防范地震,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大伏天里,最多也就是被蚊子多咬几个包而已。

而唐山则不同,那里有钢铁公司、开滦煤矿等大型企业和复杂的工业设施。对于决策者来说,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们不敢轻易作主。”

冉广岐的回答,道出了“青龙奇迹”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实正是那种“以民为本”的理念,最终成就了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中的“零伤亡”奇迹。

参考资料:

《揭秘:唐山地震前准确预测遭冷遇》—时代商报

《冉广岐与“青龙奇迹”--谨以此文纪念周总理逝世36周年》—柴卫东(红色文化网)

《一道令保一县:唐山地震“青龙”奇迹解密》—石家庄日报

《“唐山大地震”震前预警》—中国新闻网

《唐山大地震曾被工作人员准确预测但遭冷遇》—重庆晨报

《唐山警世录》—张庆洲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