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挂职不是‘挂历’,到农村不是‘镀金’。”自2024年1月担任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第一书记”以来,郑珊珊始终将这句话刻在心上,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从“教书人”变身“村里人”“助村人”,成为村民口中“接地气、办实事”的“贴心人”。
转自:劳动午报
“来挂职不是‘挂历’,到农村不是‘镀金’。”自2024年1月担任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第一书记”以来,郑珊珊始终将这句话刻在心上,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从“教书人”变身“村里人”“助村人”,成为村民口中“接地气、办实事”的“贴心人”。
初到沙塘沟村,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郑珊珊便把“当村民的书记,先当村民的学生”作为准则,第一时间走村串户,80多户村民家留下她的足迹,近20名困难群体、50余名留守老人得到她的关切问候。田间拔草、食堂帮厨、巡山防汛,她抢着干农活;拉家常、做手工、带志愿者上门包饺子理发,她融入村民生活。在村民的帮助下,她很快摸清了村庄的地貌、人口、产业和风俗,也用真诚赢得了信任。
沙塘沟村是“平北红色第一村”,保留着众多抗战记忆,也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珊珊深知,抓好基层党建是激活红色资源、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她从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入手,规范组织生活,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建设学习型红色支部”倡议,带头讲党课,邀请高校党史专家入村讲座,组织老党员讲述村史;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打造“理想信念现场党课、政策学习理论党课、村庄治理实践党课”立体体系,让党员在学习中提升党性觉悟和工作能力。“现在村里工作更规范、效率更高,村民生活也更丰富,干起活来更有思路!”村支书的话,道出了党建引领下村庄的新变化。
作为村庄红色故事的“代言人”,郑珊珊主动担任志愿讲解员,一年来为各级调研和游客讲解80余次。她声情并茂地讲述先辈在大山里壮大革命力量的历史,让听众在红色故事中感悟初心。为了让红色资源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她积极推动校地融合,促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余个部门和单位进村开展共建活动近30次。在她的推广下,沙塘沟村“平北红色第一村”的名片愈发鲜亮。
“让农产品出村进城,帮老百姓卖出好价钱”,是郑珊珊驻村后的另一项重点工作。自沙塘沟村确定“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农产品销售”路径,她便成了农特产品的“推销员”。
“大庄科乡的栗仁饱满香甜,荆花蜂蜜是大山的馈赠”,说起村里的农货,郑珊珊如数家珍。她打造红色品牌“沙塘红”,为香椿、蜂蜜、核桃等农特产代言;把手机当“农具”、直播当“农活”,链接电商平台让特产入驻中国特产馆;加入延庆区乡村振兴书记主播团,受聘为大庄科乡“农文旅推介官”,多渠道拓宽销售路径。
山路崎岖,鲜货等不起。为解决运输成本问题,郑珊珊开启“‘第一书记’送货到门”服务。一年来,她驱车里程超6万公里,从学校校区到机关单位,马不停蹄地为村民送农货。在她的努力下,沙塘沟村特色农产品营业额达18万元,是去年全年的7倍,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如今,“我们村……”成了郑珊珊的口头禅,宣传村庄、推介延庆风光和文化,成了她的日常。在她的推动下,沙塘沟村游客数量较去年增长50%。这位扎根红村的“女书记”,正以应考之心和实干之举,把心、情、责都“驻”在村民心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着属于沙塘沟村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