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多位市民拨打海都热线通968880反映,在泉州市区笋江公园里,有不少垂钓者无视禁令,在公园漫步道、观景台上垂钓。还有的垂钓者不顾危险翻越护栏,到江堤斜坡处钓鱼。此举不仅大“煞”风景,还存在安全隐患。市民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近日,多位市民拨打海都热线通968880反映,在泉州市区笋江公园里,有不少垂钓者无视禁令,在公园漫步道、观景台上垂钓。还有的垂钓者不顾危险翻越护栏,到江堤斜坡处钓鱼。此举不仅大“煞”风景,还存在安全隐患。市民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市民在观景台上垂钓
走访:
不少市民无视禁令 扎堆垂钓
记者走访笋江公园看到,“水深危险”“禁止垂钓”的标语随处可见,但是仍有不少不顾禁令的市民在垂钓。
9月21日傍晚6时许,记者在笋江公园观景台看到,有多位市民正在扎堆钓鱼,小小的观景台上就倚着10根钓鱼竿。只见多名垂钓者一字排开,两三米长的鱼竿倚在桥梁护栏上,二三十米的渔线垂入江水中。
在距离观景台10米处,部分垂钓者为近水钓鱼,直接翻越护栏下到斜坡处。斜坡湿滑且无防护,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的垂钓者,一个人有五六根鱼竿,为了方便照看,在湿滑的石头上跳来跳去,看起来十分危险。
“看着垂钓者翻护栏就揪心,另外垂钓者随手扔的烟头、瓜子也不美观。”市民陈女士认为,钓鱼是一项休闲活动,但要选对地方,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无视规章制度,毕竟公园是公共场所,钓鱼者有时候抛竿不注意,就很容易误伤到漫步道上的行人。
市民在笋江公园江边垂钓
管理方:
进一步强化巡查 将实时提醒
对此,记者采访了管养单位泉州市滨江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园的湖边、江边都是不允许钓鱼的,公司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在巡逻,一旦看见有市民钓鱼,便会上前劝阻,但收效甚微。“常常是刚把他们劝离,没过一会儿他们又偷偷溜回来,我们没有执法权,有时感觉也挺无奈的。”该工作人员说。
该工作人员表示,作为管养单位,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巡查与劝导工作,以人防管理为侧重,构建联勤联动巡查机制,加密公园临水涉水区域巡逻频次;以技防为辅助,通过“白+黑”全天候广播警示,实现实时提醒,从源头减少垂钓行为。
同时,公园管理方希望广大垂钓者能够提高文明意识,更要重视自身安全,主动遵守公园规定,杜绝岸边垂钓行为,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市民声音:盼望建专门的钓鱼平台
垂钓现象屡禁不止,与其堵不如疏。这几年,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园、大桥垂钓现象的整治。钓鱼爱好者苏先生说,他也知道在大桥上垂钓存在安全隐患,可实在没地方可以进行垂钓。如果有专门的钓鱼台,他愿意到钓鱼台垂钓,至少在安全方面比较有保障。
同样是钓鱼爱好者的刘先生说,在他看来,钓鱼是一项体育事业,也是一项令人身心愉悦的运动。泉州拥有最美海岸线,如果能在沿线设置一些钓鱼区,或者做成文旅项目,相信会受到广大钓鱼爱好者的欢迎。他也希望能够设立专门的钓鱼台,如此一来就可以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钓鱼,分享钓鱼的经验。
委员呼吁:发展休闲渔业,提供多元化休闲产品
泉州作为滨海城市,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悠久的海洋文化。泉州的休闲渔业应顺势而为,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现代休闲产品。泉州很早就开始提倡发展休闲渔业,但时至今日,乡村休闲渔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民革泉州市委会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
重视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并落实乡村休闲渔业建设,走特色化渔村发展道路。加强对泉州市渔村情况进行统一调研、摸清家底,深挖各渔村的特色和优势渔业资源、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注重保持乡村风貌,规划培育特色鲜明、多样化和本土化的休闲渔业项目。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休闲渔业基础设施。由海洋渔业部门牵头,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从政策层面对休闲渔业用海、用船等予以保障。制定乡村休闲渔业发展扶持政策,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完善游船码头、游艇码头、港口等海上交通设施,配套道路、环境等旅游基础设施,补齐发展休闲渔业的基本要素。加强部门协作,创新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城乡、产城、文旅融合,建立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政府主管、企业运营、村民参股的发展模式。
□记者手记
堵疏之间需找“平衡点”
在笋江公园走访时,“禁止垂钓”标语与扎堆的鱼竿形成刺眼对比——有人为近水翻护栏踩湿滑斜坡,有人随手扔垃圾,既破坏景致又有安全隐患,这背后是“禁令难止”的治理困境。
日常巡逻劝导“治标不治本”,缺乏执法权让管控陷入“劝离又返回”的循环;而垂钓者的诉求也值得倾听,苏先生们“没处钓鱼”的困扰,道出了休闲需求与公共空间规划的错位。从这些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管养单位的无奈。
其实,治理这类乱象,“堵”只是第一步,“疏”才是关键。泉州滨江资源丰富,若能在合适区域规划专门钓鱼台,配套安全设施与垃圾收纳处,既满足垂钓爱好者的需求,又能引导文明休闲,或许比单纯禁令更有效。
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从来不是“一禁了之”,而是在规则、安全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期待相关部门用更精细的规划,让江畔美景既不失整洁安全,也能包容合理的休闲需求。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来源:海峡都市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