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项主题是为“请你改变你的公主病”的丘比特调查问卷中,23岁女嘉宾潘女士是一位车评主播,26岁男嘉宾张先生是技术开发员,两人相处了两年多,张先生对潘女士有多好:
在一项主题是为“请你改变你的公主病”的丘比特调查问卷中,23岁女嘉宾潘女士是一位车评主播,26岁男嘉宾张先生是技术开发员,两人相处了两年多,张先生对潘女士有多好:
张先生说:“我为她付出太多的东西了,她的世界都可以有,但是我只能围她转,她就是我的世界中心,是唯一。”
张先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而潘女士要么把篮球放气,要么把球扔出去,张先生忍了。
张先生出差回来,潘女士养的7只流浪狗,厨房、客厅、卧室到处都是狗屎和狗尿,张先生出出差回家一进家门就是铲屎官,他忍了;
厨房锅碗瓢盆上的残羹饭菜干硬、发霉,张先生用锥子抠,把锅抠碎,他再次忍了。
更让张先生难以启齿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潘女士当着他的面与男闺蜜一起舔甜筒、发暧昧信息、穿情侣装,喝醉酒后睡男闺蜜家说要有“私房话”说。
如此,如此,张先生都咬碎嘴唇忍了,他只期望潘女士与他的父母见面,尽快把婚事确定下来。
面对镜头,潘女士却说出了让人惊到掉下巴的话:
“我她最讨厌她说我男闺蜜不好的话,那是我最好的朋友”。
只要张先生一提到这个话题,家里就是一顿狂摔:
平板电脑、手机、电视,凡是值钱的东西全部都被潘女士摔碎加脚踩。
而潘女士却说:“摔东西好呀,我要是拿厨房拿把刀去捅你一刀好吗,酿成惨案就行了”。
写到这里,说句实话,我快透不过气了,潘女士简直嚣张到无底线!她为何会如此肆无忌惮?
丘比特调查人问潘女士,你到底什么时候和人家结婚?给个明确的答案。
你猜,潘女士怎么回答?
“那本来我就还小嘛,我现在才20出头,我就想那世界多美妙,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嘛,就不至于这么早,就把婚事给定下来,就把自己绑到一个家庭里了,万一遇到更好的世界呢?你做不到,你别跟我在一起嘛”
镜头前的潘女士妆容精致,直播间里的她巧笑倩兮,而现实中的她却活成了情感关系中的暴君。
当七条流浪狗的排泄物铺满房间,当甜筒与男闺蜜的暧昧刺痛男友,当摔碎的电子设备成为情感勒索的武器,这个23岁女孩的荒诞行径背后,正浮出一对中毒父母的扭曲倒影。
溺爱沼泽里开出的恶之花
"我爸我妈说了,嫁人就得找个像他们那样伺候我的",这句看似天真的宣言,实则是潘女士人生剧本的剧透。
心理学中的"全能自恋"理论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父母24小时的贴身善后,让她将世界默认为绕己旋转的游乐场。
厨房堆积如山的碗碟、满地狼藉的狗粪,不过是童年玩具房的成人版再现,那个永远跟在身后收拾残局的"清洁工",从父母无缝切换成了男友。
这种养育模式制造出畸形的认知闭环:她将伴侣物化为情绪桶与生活管家,用摔手机、砸平板构建起情感恐怖主义。
正如客体关系理论揭示的,未能完成心理分化的个体,会不断在亲密关系中复刻婴幼儿时期的全能控制欲。
情感荒漠中的代际创伤
潘女士与男闺蜜的越界游戏,本质是场可悲的情感代偿。当原生家庭用物质满足替代情感教育,当"贴心伺候"取代心灵对话,这个看似被爱包围的女孩,实则成长在情感教育的荒漠中。
那些与异性暧昧的甜筒、情侣装,不过是试图在他人眼中拼凑自我价值的碎片。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年期未完成自我同一性构建的个体,会陷入角色混乱。
潘女士在"被宠公主"与"独立女性"间的撕裂,恰是其父母用金钱与溺爱偷换情感陪伴的恶果。那个叫嚣"遇到更好的世界"的23岁灵魂,实则是被困在永恒童年的囚徒。
打破命运齿轮的救赎可能
这场情感灾难的警示灯正在疯狂闪烁:
当80%的Z世代在问卷中承认存在"公主病"倾向;
当"找个像爸爸那样伺候我的"成为婚恋市场的高频词,我们不得不审视中国式溺爱的集体创伤。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警示我们,有毒的家庭规则会代际传递,但打破循环的钥匙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如何开启重建之路呢?
这需要三重觉醒:受害者要直面"被宠坏"的真相,施害者(父母)需承认教养失误,社会应建立情感教育体系。
就像潘女士需要的不只是铲屎官男友,更需要直面内心黑洞的勇气;张先生需要的不是继续扮演"拯救者",而是设立健康的情感边界。
让灵魂直面深渊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这叫情感盲区——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同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
活在父母的襁褓里的潘女士与男朋友的相处模式,正是受原生家庭的深度影响,一味索取,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都是自身不独立的具体体现。
如果你是独生子女,或者你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妨让灵魂直面镜渊:你是否也曾是受害者抑或还是新的施暴者?
记住罗翔教授那句穿透人性的警示:"通往地狱的路,往往由自以为是的善意铺就。"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那些童年缺失的爱,从来不该是成年后伤害他人的免罪金牌。
感谢你读到文末!读书、写作,解读人性,放大智慧,见证互联网时代,读书、写作改变命运的过程。
若文章对你有收获,点个“赞”+“在看”,并“分享”。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