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让气象服务对上农民“胃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01:31 1

摘要:近日,一场“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座谈会”在浙江温州马屿镇举行。会上,不少农户提出,希望天气预报能“说庄稼人听得懂的话",比如“这场雨能浇透多深的地”等这样的诉求并非孤例 。当气象服务进入田间地头、遇上乡里乡亲,如何让气象服务信息转化为农民可轻松感知、易懂会用的农事

近日,一场“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座谈会”在浙江温州马屿镇举行。会上,不少农户提出,希望天气预报能“说庄稼人听得懂的话",比如“这场雨能浇透多深的地”等这样的诉求并非孤例 。当气象服务进入田间地头、遇上乡里乡亲,如何让气象服务信息转化为农民可轻松感知、易懂会用的农事指南?答案的关键就在于扎根乡土、贴近实际,气象预报服务的内容、语言以及形式等方面,都要契合农民的需求,对上他们的“胃口”。

讲农民关心的气象,把 “天边事” 变成 “身边事”。任何信息的传播都不是“单行线”,只有“讲人想听的”才有价值、有效果。为农气象服务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把所有数据一股脑儿扔给农民,而是要聚焦农业生产最核心的需求,讲大家爱听的内容。每年农忙时节,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总工程师陈鹏狮的直播间就像热闹的“气象信息大集”。他用“唠嗑”的方式分享农民生产生活急需的实用信息,并收获了大批农民“粉丝”。他常念叨的一句话:“如果你不了解别人的需求,就永远讲不到别人的心坎儿里。”农民的需求从哪里来?来自田埂、场院,也来自面对面的心里话。气象服务的关键就在于以需求为导向,让内容“贴着地皮长”,将农民关心的气象信息精准送达,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

讲农民听得懂的气象,让“专业话”变成 “家常话”。“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不如“秋老虎”形象,“降水概率70%”比不上“七成可能要下雨”直白……气象服务若想真正扎根乡村沃土、惠及广大农民,必须突破专业术语的壁垒,让“云图里的学问”化作田间地头的“贴心话”,说农民听得懂的“家常话”。农民日日与土地打交道,他们关心的是“这雨下得透不透”“这风会不会刮倒庄稼”,而非抽象的气压数值或锋面类型。这就需要气象工作者“入乡随俗”,精准转换专业语言,既要保持预报的科学性,又要赋予其泥土气。当气象预报里既有“局地有强对流天气”的专业提醒,也有“别让牲口在空旷地遭雷击”的贴心叮嘱,气象服务才算真正从云端落到了田间。

创新传播的N种可能,让 “单向灌” 变成 “双向聊”。在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气象服务不能止步于“一张专报走天下”。山东枣庄气象工作者走进果园直播“倒春寒应对”,以沾着露水的果树为例,讲解柑橘如何防御霜冻;河北气象工作者把气象预警编成戏曲唱段,通过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在四川泸州,“智慧气象”小程序与农事日历无缝对接……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气象服务搭载新媒体“快车”,能延展时空范畴,在农村信息场中形成传播矩阵。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曾说:“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用脚丈量,更需要用心丈量。”当气象服务真正“蹲下来”,用恰当的表达形式让服务产品变成农民听得懂的“家长里短”,化作田地里的及时提醒,农民便会更胸有成竹。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 林禹彤

编辑:刘蕊 苗艳丽

发布 : 刷克

审核:姜虹

来源:农村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