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发挥“两园一河”协同发展的地域优势和“六张文化名片”的特色优势,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汇聚优秀人才资源,探索出以文化凝聚共识、以文明滋养人心的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发挥“两园一河”协同发展的地域优势和“六张文化名片”的特色优势,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汇聚优秀人才资源,探索出以文化凝聚共识、以文明滋养人心的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拓展传播阵地 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石景山区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构建立体化的文化传播网络,讲好石景山故事,点亮石景山形象,让优秀传统文化自我造血,焕发出新的光彩。
坚守线下文化传播主阵地。石景山区把文化传播工作的重心下移至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老街坊议事厅等阵地举办多场覆盖面广、吸引力强的传统文化大讲堂,为更多群众提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增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利用线上平台拓展文化传播阵地。石景山区打造“微载体”“微平台”,在“同心拾景”公众号开设学习专栏,刊发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宣传和理论文章;联合制作并宣传《接过父辈的旗帜》专栏节目,集中展现各界不忘先辈遗志、追寻先贤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以及在科技兴国、脱贫攻坚、社会公益等方面报国建功的故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文化传播格局。
文化活动引领 培育文化认同土壤
石景山区以文化活动为引领,通过挖掘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石榴花开石景山”品牌为载体,广泛开展“铸牢宣传月”“5·6民族团结日”“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启动仪式、第四届民族公益电影放映、第十六届民族健身操舞大赛、民族歌曲大家唱等民族文化创建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1万余人,相关活动被中央、市属、行业媒体报道15篇,地区各单位公众号刊登40余篇。发挥石景山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和“六张文化名片”优势,突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九中等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军营”“非遗大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三交三好”活动,搭建“石榴籽·家园计划”“舞台计划”“营地计划”“讲堂计划”4个平台,在社区、学校、窗口单位、景区举办“传承文化 浓情腊八”“龙舞中华 筑梦远航——艺术馆里过大年”等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体验民族多样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手绘祖国”等中小学社会课堂活动,传承年俗文化。分批组织相关代表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和“书绘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画展,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实践载体 打造精神共育平台
石景山区以社会服务为桥梁,积极联动社会各界力量,以务实的行动履行社会责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以参加冬奥志愿服务、下沉社区执勤、做好观众信息采集等方式协助做好冬奥服务保障工作;募集应急救护物资超过2500余万元,在冬奥会场馆等关键点位布设“红十字冬奥AED一体机”;牵头开展石景山区票务和观众组织工作,有序组织8个系统、120余家单位、4452人次到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3处比赛场馆观看11场赛事。与相关机构前往石景山区社会福利院开展敬老慰问活动,邀请民间爱心艺术家带来京剧《红灯记》、男声独唱《蒙古人》、女声独唱《女儿情》、魔术《纸牌还原》等艺术剧目,丰富福利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注重发挥榜样力量,开展“向善而行”系列典型宣传活动,深度挖掘“老街坊”身边的慈行善举,讲述爱心人士、公益志愿者的慈善爱心故事,弘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领向善风尚。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北京市石景山区以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未来,石景山区将举办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北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