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轰炸也门港口背后,一场越打越尴尬的消耗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23:54 1

摘要:然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现场视频却讲述着另一个故事:冲天火光中,燃油储存设施化作火海,黑烟遮蔽了半个天空,港口附近的渔船和民房也在爆炸冲击波中化为废墟。这种官方辞令与现实画面的割裂,恰如美军在红海地区这场持续一年半的军事行动——表面威风凛凛,内里却尽是战略困局与

2025年4月17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发布的那份简短的声明,像往常一样充斥着军事术语的包装——“精准打击并摧毁了也门拉斯伊萨港的军事目标”。

然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现场视频却讲述着另一个故事:冲天火光中,燃油储存设施化作火海,黑烟遮蔽了半个天空,港口附近的渔船和民房也在爆炸冲击波中化为废墟。这种官方辞令与现实画面的割裂,恰如美军在红海地区这场持续一年半的军事行动——表面威风凛凛,内里却尽是战略困局与道德破产。

这场始于2023年10月的冲突,原本被五角大楼规划为一场“速战速决”的惩戒行动。时任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战前简报会上信心满满地宣称:“胡塞武装的挑衅行为将在72小时内得到彻底回应。”然而,谁曾想,这支被西方媒体贴上“拖鞋军”标签的安萨尔联盟(胡塞武装),硬是用游击战术和本土作战优势,把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

美军将领们或许想起了越南的丛林、阿富汗的山谷,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遇上战术灵活的抵抗力量,高科技武器往往会在巷战与游击战面前黯然失色。安萨尔联盟那些被美国防部副部长比尔·拉普兰特称为“令人震惊”的导弹技术,正在红海上空书写着新的非对称战争教科书。

他们的反舰导弹并非最先进的型号,却能凭借红海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低空突防能力,屡次突破美军的防空网络。2024年8月,一枚改装自老式俄制导弹的“霍尔木兹-2”型反舰导弹,甚至成功击伤了造价18亿美元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卡尼”号,让五角大楼颜面扫地。

拉斯伊萨港的熊熊大火,暴露出美军战略的致命矛盾。当军事目标久攻不下,民用基础设施就成了泄愤对象。这种套路我们太熟悉了——从贝尔格莱德的化工厂到加沙的居民区,美军“精确打击”的幌子后面,藏着的往往是“打不赢就搞破坏”的焦躁心态。但历史一再证明,炸毁港口或许能暂时切断补给线,却永远炸不垮抵抗意志。

一位退役美军军官在推特上的吐槽一针见血:“我们又在重复越南式的剧本——以为摧毁基础设施就能赢得战争,结果只是给敌人送去更多征兵广告。”也门当地记者穆罕默德·阿尔-哈达德在半岛电视台的报道中描述道:“拉斯伊萨港是数十万也门人的生命线,70%的食品和药品依赖这里进口。美军炸毁储油设施后,燃油价格一夜之间暴涨300%,救护车都无法运转。”这种对平民生存权的系统性剥夺,不仅没有削弱胡塞武装的战斗力,反而让其在也门北部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安萨尔联盟的导弹技术确实让西方军事专家跌碎了眼镜。这些被戏称为“车库作坊出品”的导弹,不仅能击中红海深处的商船,还能精准打击以色列境内的目标。五角大楼2024年11月那份内部评估报告泄露的内容相当精彩:分析师们不得不承认,对手的导弹“具备超出预期的末端机动能力”,这相当于说人家的“土导弹”比我们的“智能武器”还灵活。

最讽刺的是,这些让美国物理学家都惊叹的技术突破,很可能正是来自此前沙特联军空袭后遗留的导弹残骸逆向工程。2015年至2022年间,沙特主导的联军对也门实施了数万次空袭,大量未爆弹和导弹碎片成为胡塞武装的“技术宝库”。美军的高科技武器,最终成了对手最好的老师。2024年3月,胡塞武装公开展示的“圣城-3”巡航导弹,其导引头技术明显借鉴了美制“战斧”导弹的设计逻辑,但成本仅有后者的1/20。

叙利亚政府2024年底垮台后,美国将矛头全面转向也门,这本该是“乘胜追击”的好戏码。但现实却是,失去了叙利亚这个战略支点的安萨尔联盟,反而在也门本土越战越勇。他们的无人机像马蜂般骚扰美军舰艇,反舰导弹则像长了眼睛般专挑价值数亿美元的宙斯盾舰挑衅。

2025年1月,胡塞武装发动“红海蜂群”行动,一次性出动50架自杀式无人机和12枚反舰导弹,迫使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后撤200海里。这种“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坦克”的戏码,让五角大楼的战争预算成了国会山上最尴尬的笑话——每年几千亿美元的军费,居然奈何不了一个连空军都没有的武装组织。参议员兰德·保罗在听证会上怒斥:“我们正在用黄金打造的导弹打击价值10美元的帐篷,而纳税人还要为这种愚蠢的战争买单!”

更让华盛顿坐立不安的是,这场消耗战正在成为全球南方的“抗美宣传片”。当安萨尔联盟用简陋的防空武器击落价值3500万美元的“全球鹰”无人机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军官学院里总会爆发出掌声。巴西军事学者卡洛斯·梅洛在《圣保罗页报》的专栏中写道:“这就像观看大卫与歌利亚的现代版,只不过现在大卫手里拿的是GPS制导的弹弓。”

美国在军事上的每一次受挫,都在无形中助长着“去美元化”浪潮。2024年12月,沙特与中国签署的石油人民币结算协议,被广泛视为中东地缘政治转向的标志性事件。印度尼西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古斯·维博沃指出:“当美国无法用军事霸权维护秩序时,其金融霸权必然同步瓦解。”这种连锁反应,恐怕比战场上的损失更让白宫夜不能寐。

拉斯伊萨港的燃油储备在燃烧,但烧掉的又何止是几万吨柴油?那是美国在中东最后的战略信誉。当拜登政府一边高喊“防止冲突扩散”,一边亲手点燃也门的民生设施时,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世人眼中已然成了黑色幽默。阿拉伯世界的社交媒体上,美军空袭视频与加沙废墟的画面被并列播放,配文是统一的:“看,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精确打击。”

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较量,实则揭示了21世纪战争的新常态:高科技武器可以赢得战斗,但永远赢不了人心;军事霸权可以摧毁基础设施,但摧毁不了抵抗意志。当安萨尔联盟的导弹继续飞向红海,当也门渔民划着小船在美军舰艇周围示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区域冲突,更是一个超级大国在过度扩张后的战略困局。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