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渤,男,1974年2月生,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学会会士(AAIA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1人,我们分四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一期,介绍16名候选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艾渤,男,1974年2月生,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学会会士(AAIA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艾渤于1993年8月至1997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4年6月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任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任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任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1月成为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访学;2016年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国家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0年至2022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高被引科学家;2022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
艾渤致力于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与专用移动通信、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的研究。他和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在相关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提出高速移动复杂场景无线信道测量准则与方法;发现新的传播现象和信道特征;提出符合信道非平稳特征的方向性信道建模方法、低复杂度基于简化的射线跟踪和一致性散射理论的信道建模方法,以及扩展Hata模型和多楔绕射模型混合信道建模方法;提出路堑散射体有效区概念以及基于几何的随机散射体建模方法,适合于高速移动场景多天线信道建模,丰富了现有信道建模理论。他们还研发了具有丰富高速铁路材质库的三维射线跟踪工具箱;建立了高精度的传播预测模型库。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鲍虎军,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之江实验室副主任,现任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省政协常委、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所领导的团队曾获2001年首届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先后二次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的研究。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微分域几何计算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网格曲面因线性逼近引发的难以形变编辑处理的难题;提出了复杂虚拟场景的简化逼近、全局光照明实时计算和复杂表面多投影画面无缝拼接的等创新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场景的高保真实时绘制和呈现;创新提出了视频场景的摄像机实时跟踪、时空一致的自动深度恢复和三维结构自动恢复等方法,有效解决了视频式虚实融合问题。
在ACM TOG、IEEE TPAMI、IEEE TVCG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和ACM SIGGRAPH、ICCV、CVPR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有关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引用,并在多本国际图形学专著、ACM SIGGRAPH课程和EUROGRAPHICS现状报告中得到评述;合作出版专著一部、编著二部,其中《计算机真实感图形算法基础》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复杂对象的几何表示和计算理论与方法”荣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所研发的虚拟环境的实时高保真绘制技术及其基础支撑软件平台,在会展业(如上海世博会)和各种训练模拟器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荣获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推荐人:钱德沛院士。
蔡新霞,女,汉族,1966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微纳传感技术”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生物交叉装备应用专家组成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工程(电子信息类),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委员委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领域“微纳电子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蔡新霞长期从事脑机接口神经微电极阵列等微纳生物传感器与系统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主持交叉重大项目“睡眠-觉醒脑神经电活动高分辨感测与电刺激方法”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1),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然科学)、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三八红旗手,多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在Nature子刊和仪器仪表与传感领域顶刊等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0篇,合著中英文专著10部;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77篇,部分专利技术实现转化应用。
推荐人:吴一戎院士。
曹进德,男,1963年11月生,安徽和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立陶宛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理学部主任、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主任。
1982年—1986年,曹进德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1989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师从李继彬教授,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2000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96年—1998年,在四川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起,在东南大学任教;2001年—200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16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7年1月,任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2017年11月1日,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19年2月,当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立陶宛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曹进德长期从事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神经动力学与优化、多智能体系统研究。曹进德和团队成员针对神经网络的建模和应用问题,建立了一系列动力学丰富、更符合神经元活动规律的动力学判据和准则;针对复杂耦合网络系统中存在的跳变及不完全信息情形,提出了平均脉冲区间的方法,建立了脉冲复杂网络同步判据的统一框架;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同步的参数识别方法,建立了异维耦合系统同步和超混沌同步理论;针对有向网络结构矩阵非对称性带来的分析困难,提出有向网络广义代数连通度性能指标解决收敛性刻画问题;引入参数化的一致性区域解决线性高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充分必要条件问题,为研究复杂的高阶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陈景标,男,浙江苍南人,现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长聘教授,199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长期致力于量子频率标准(原子钟)、精密激光光谱及激光冷却原子物理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主动光频原子钟原理,主导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现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2024年团队实现极坏腔主动光钟激光突破,2025年在单一量子体系中同步实现两种光钟。2010年代创办国测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推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产业化。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陈卫标,1969年11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
陈卫标于1988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9月—1997年7月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在日本千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2019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2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2022年当选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陈卫标长期从事大气和海洋激光遥感科学和激光技术研究,包括空间激光器,星载大气环境探测激光雷达,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等。陈卫标主持完成中国第一套高重频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研制;参与了中国第一台船载激光测深仪,第一台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研制;在中国国内开展直接探测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量大气风速的研究。承担包括嫦娥一号B星在内的多颗卫星中的激光器与系统的研制任务 。
推荐人:丁赤飚院士。
陈熙霖陈熙霖,1965年生,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
陈熙霖于198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5月—2004年5月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做访问研究,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10年8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2015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16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2月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2019年12月当选为国际计算机学会会;2021年3月—202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2022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
陈熙霖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多模态交互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推荐人:徐宗本院士。
陈云霁陈云霁,男,汉族,1983年2月出生,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云霁于1997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硕博连读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7年7月至2012年9月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1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陈云霁长期从事处理器芯片和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1号,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处理器芯片领域历史上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推荐人:江风益院士。
成永军成永军 ,男,1975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真空计量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 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 担任中国科协学术会刊《科技导报》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真空计量测试技术及仪器研究,研制的多台/套真空计量标准及仪器在军民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真空科技青年创新奖、甘肃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大杰出青年。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邓少芝邓少芝,女,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微纳结构电子光子领域研究。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2022年获第十二届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她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在冷阴极材料与器件技术等领域取得系统性成果,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23年起担任中山大学信息学部主任,统筹协调跨学科教育及学术标准建设 。其主导的学科建设使“电子科学与技术”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推荐人:毛军发院士。
高会军高会军,男,汉族,197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集贤县人,欧洲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全国青联常委、黑龙江省青联副主席。
高会军于1998年09月—2001年02月,在沈阳工业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2001年02月—2005年04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005年09月—2007年10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1月—2005年08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2005年08月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加入IEEE Fellow;2015年09月—2019年04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2019年04月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
高会军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机器人和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研究。在鲁棒控制与滤波、时滞系统、多维系统、模型降阶、网络化控制及控制理论在航天和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推荐人:段广仁院士。
高小山高小山,男,汉族,河北平山人,1963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系统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交叉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0年9月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信息系统工程专业本科学习;1988于中科院系统所获博士学位;1988—1990,美国Texas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后;1993—1996,美国Wichita堪萨斯州威奇托市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1988— 1999 中科院系统所1999—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研究方向为数学机械化,符号计算, 自动推理,信息安全,智能软件开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等奖励。
推荐人:郭雷院士。
高新波高新波,男,汉族,197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中共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高新波于1994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6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2003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5年6月—2012年10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2012年11月—2017年12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2013年—2018年任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任;2018年—2020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2020年5月起任重庆邮电大学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高新波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33000余次,H指数为83;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何军何军,男,1971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长期致力于低维半导体物理及器件研究。他于2022年荣获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IUMRS)颁发的“前沿材料科学家奖”,2021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课题组在二维半导体激子相变、神经形态器件、单原子多铁性材料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相关研究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科学进展》《自然·电子学》等顶级期刊 。作为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参与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同时担任湖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及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推荐人:俞大鹏院士。
洪伟洪伟,1962年生,回族,河北人,民进会员,IE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洪伟于1978年9月—1982年6月本科就读于郑州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1982年9月—1985年3月硕士就读于南京工学院;1985年3月—1988年11月博士就读于东南大学;1988年12月—1992年4月任东南大学讲师;1992年4月—1993年12月任东南大学副教授;1993年12月任东南大学教授;1996年—2014年先后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系主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7年任东南大学二级教授;2012年当选IEEE Fellow;2014年12月—2018年1月任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7年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
洪伟主要研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无线通信射频与天线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提出了新的毫米波通信标准——IEEE 802.11aj(45GHz)标准,这一标准既适用于超高速近程又适用于远程毫米波无线通信,在国际毫米波通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胡德文胡德文,1983年、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主持国家863计划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 ;截至2021年,获军队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 ;发表SCI论文超过180篇,研究方向涵盖生物启发的视觉信息处理、机器人自主导航等。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