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日举行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25年度入学典礼上,来自世界各地的46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齐聚神仙湖畔,踏上崭新学术旅程。南京一中2025届优秀毕业生黄一诺同学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入学典礼中,作为2025级新生代表发言。她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坚定有
在近日举行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25年度入学典礼上,来自世界各地的46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齐聚神仙湖畔,踏上崭新学术旅程。南京一中2025届优秀毕业生黄一诺同学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入学典礼中,作为2025级新生代表发言。她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坚定有力的声音,展现一中学子的风采。今年共有6名2025届一中学子被港中深录取。
黄一诺同学代表本科新生在发言中分享了对“多元复合型”人才的理解与自身成长经历。她表示,正是这种“多元复合”的特质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子相聚于港中大(深圳),也正是这座以创新为魂的城市与这所融会中西的大学,为他们提供了打破边界的底气。
黄一诺开学发言全稿:
我是黄一诺,毕业于南京市第一中学。非常高兴能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书院与数据科学学院的一名新生。
今天,我们齐聚于港中大(深圳),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与此同时,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深圳,也正迎来她的45岁生日。这座以创新为魂的城市,始终勇拓新路、打破边界、融汇传统与现代——也正是这般精神将我们汇聚于此,让渴求奠定学术根基的本科新生与志在专精深研的硕博学子在此相逢。
能代表全体新生致辞,我深感荣幸。这份荣幸源于我们共同的底色——我们都是“多元复合型”的生动注脚。请相信我,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特质。
与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也曾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看似矛盾的选择面前举棋不定。我从五岁学习声乐。音乐如同我生命的背景音,从未停歇。然而,故事的剧本并未照此写就:我参加了某所高中的声乐特长生选拔,最终却名落孙山。谁能想到呢?若当时入选,今天站在大家面前的,或许就是一位来自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的新生了!
澳洲夏日游学归来,我最终选择了传统高中。这段经历并未成为我的桎梏,反而教会我如何在好奇心与自律间寻求平衡。它将我塑造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远比15岁时那个我,更契合这片多元且充满活力的校园的自己。我想,将我们紧密相连的,正是这种“多元复合”的特质——这恰如徐扬生校长在《摆渡人》一书中所描绘的精神。当今社会热衷于给我们贴上各种标签:“文科生”或“理科生”,“传统派”或“国际范”。但正如徐校长所言:“人文与科学是同一世界的两面,而非割裂的两个世界。”我们不必被迫选择其一,我们完全可以兼而有之。而此时此地,在深圳,在港中大(深圳),我们正拥有了打破这些标签的底气。这所大学是“复合型人才”的摇篮,一如录取通知书上所期许的:“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启程之际,愿我们记住:我们“多元复合”的特质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个人印记,而恰是当今世界所亟需的宝贵财富。这个时代,既需要专业的深度,也需要创造的广度;既呼唤严谨的分析,也珍视共情的能力。我们的大学,非但没有拒绝我们的“矛盾”,反而视其为基石。在这里,我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不会相互掣肘,而是相得益彰;我们深植于传统的根脉与拥抱创新的渴望,不会彼此冲突,而是共生共荣。这种拥抱多元的精神,将指引我们更好地融入书院,融入校园,融入深圳,并最终融入整个世界。
我们已然证明:未来属于敢于成为“多元复合体”的勇者。让我们自豪地披上这件由“多元特质”织就的绚丽外衣,将港中大(深圳)铸就成一座桥梁,让每个“兼容并蓄”的人生故事都能通往更广阔的彼岸——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正在书写崭新篇章的深圳,也为了整个翘首以盼的世界!
衷心祝愿今日成为绚烂校园生活的华彩开篇。
有目标!不断朝梦想靠近。高考结束后,网络上一张南京一中高三(6)班的“蹭饭图”火了。这个物化地班级十多人被南大、东大录取,几乎全员进入985、211高校,黄一诺同学便是这个班级的其中一员。从一中到港中深,黄一诺同学正逐步朝着梦想靠近。
黄一诺喜欢唱歌、听音乐剧,也爱好摄影、滑板和排球,算是个比较多元的人。她说:“让我觉得骄傲的是,高中时我一直坚持做志愿者,也很喜欢参与志愿活动;在我就读过的每所学校,我都加入了合唱团,特别喜欢这种在集体中和谐共处的感觉。”
提起学英语,黄一诺说:“我对英语很感兴趣,参加过一些英语竞赛,最好的成绩是全国二等奖。作为一个对文理学科都抱有兴趣、也热爱音乐的人,我觉得这里开放自由的氛围,以及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能支持我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为未来的学业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共有6名2025届一中学子被港中深录取。他们以青春之名告别母校,用梦想之力开启新程。在未来的赛道上,同学们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创新道路,步履不停,闪闪发光!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沈杨 通讯员/兰倩怡
来源:致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