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麦产量的使用技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0:10 1

摘要:提高小麦产量需要综合运用农业技术,结合品种改良、种植管理、环境调控及现代科技手段,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提高小麦产量需要综合运用农业技术,结合品种改良、种植管理、环境调控及现代科技手段,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品种改良:高产优质品种的核心支撑

1. 选育高产抗逆品种

抗逆性优先:选择抗倒伏、抗病虫害(如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耐旱/耐盐碱的品种(如中国的“济麦”“郑麦”系列,欧洲的抗锈病品种),减少环境胁迫导致的产量损失。

高光效与矮秆化:矮秆品种(如“矮抗58”)可降低倒伏风险,同时通过优化株型提高光能利用率;高光效品种通过改良光合作用途径(如C4作物基因导入)提升碳水化合物积累效率。

分子育种与基因编辑: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快速聚合高产基因,或通过CRISPR技术改良抗病基因(如抗赤霉病基因Fhb1),缩短育种周期。

2. 适区适种原则

根据气候区划选择品种:北方冬麦区(如华北)选用抗寒、耐晚播品种,南方冬麦区选用耐湿、抗赤霉病品种,西北春麦区选用早熟、耐旱品种。

二、种植管理技术:优化生长周期的关键

1. 精准播种技术

适宜播期与密度:冬小麦北方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5-18℃),播种量根据品种分蘖力调整(如分蘖力强的品种每亩15-20万基本苗),过密易导致倒伏,过稀影响群体产量。

播种方式改良:采用宽窄行播种(如20cm+40cm)或匀播技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免耕播种(秸秆覆盖还田)可保墒抗旱,适合干旱地区。

2. 土壤与轮作管理

深耕与整地:播种前深耕25-30cm,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砂壤土增施有机肥(每亩2000-3000kg),黏重土壤掺沙土改良结构。

轮作倒茬:推行“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减少连作导致的土传病害(如全蚀病),同时通过豆科作物固氮提升土壤肥力。

3. 水肥精准管理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氮磷钾比例(一般高产田氮:磷:钾=1:0.5:0.8),基肥以有机肥+复合肥为主,追肥重点在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kg),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防早衰。

节水灌溉技术:北方干旱区采用滴灌、喷灌替代大水漫灌,拔节期至灌浆期是需水临界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避免干旱导致籽粒灌浆不足。

三、病虫害综合防控:减少产量损失的保障

1. 绿色防控体系

农业防治:播前种子包衣(如咯菌腈+精甲霜灵)防治苗期病害;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灰飞虱等传毒媒介;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降低赤霉病、锈病病原菌基数。

生物与物理防治:释放赤眼蜂防治麦蚜,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田间悬挂杀虫灯诱杀夜蛾类害虫。

化学防治精准化:根据病虫害预警(如锈病夏孢子传播期),在发病初期用药,选用高效低毒药剂(如戊唑醇防治锈病、吡虫啉防治蚜虫),避免过量用药导致抗药性。

2. 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

针对赤霉病(高温高湿易爆发),抓住抽穗扬花期(齐穗50%时)喷施氰烯菌酯,若遇降雨需二次补喷;针对小麦吸浆虫,在蛹期(4月中下旬)撒毒土封杀,成虫期喷雾防治。

四、现代科技赋能:智能化与精准化管理

1.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无人机监测与作业:通过多光谱无人机监测作物长势,识别缺肥、病虫害区域,精准喷施农药或叶面肥;无人机飞防效率比人工高20倍以上,尤其适合大面积农田。

物联网与传感器:田间布设土壤墒情、气象传感器,实时监控温湿度、土壤养分,结合AI模型自动触发灌溉、施肥设备,实现“按需供给”。

2. 数字化种植模型

利用作物生长模型(如DSSAT)模拟不同气候、管理措施下的产量潜力,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区域尺度的苗情、灾情数据,辅助政府或企业进行大面积产量预估与灾害应对。

五、抗逆栽培技术:应对极端环境的挑战

1. 应对干旱与低温

地膜覆盖与秸秆还田:干旱地区播种后覆盖地膜或秸秆(每亩覆盖200kg),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越冬前浇“封冻水”提高地温,预防低温冻害。

抗逆剂应用:播种时用海藻酸、腐殖酸等生物刺激素拌种,增强根系活力;灌浆期遭遇干热风时,叶面喷施氯化钙+芸苔素内酯,减少叶片失水。

2. 应对涝渍与盐碱

南方多雨地区起高畦(畦高20-30cm),配套田间排水沟,避免根系缺氧;盐碱地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品种(如“山融3号”),结合灌水洗盐改良土壤。

六、政策与技术推广:助力技术落地

1. 高产创建与示范田建设

政府主导建设“小麦高产示范田”,集成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如“一喷三防”统防统治),通过现场观摩会、农技培训指导农民应用。

2. 社会化服务支持

鼓励农业合作社、植保公司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尤其推广机械化播种、联合收获(降低机收损失率至2%以下),提高生产效率。

总结:综合技术集成是高产核心

提高小麦产量需以“良种+良法+良机”为核心,将品种改良与精准种植、绿色防控、智慧农业技术结合,同时根据区域气候特点调整管理策略。例如,黄淮海麦区可重点推广“抗倒品种+宽窄行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飞防”模式,西北麦区侧重“耐旱品种+免耕覆秸+滴灌”技术。此外,加强病虫害预警体系与农技推广服务,确保技术落地,才能实现产量持续提升(目前中国小麦平均亩产约380kg,通过技术集成可提升至500kg以上)。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