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盘缠多,为啥土匪不敢抢?腰间一物是关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20:05 1

摘要:要是您看过《倩女幽魂》,一定记得宁采臣——背着书箱、提灯笼,独自行走在荒山野岭,这书生文文弱弱,很多人纳闷:他就不怕路上跳出几个土匪?

要是您看过《倩女幽魂》,一定记得宁采臣——背着书箱、提灯笼,独自行走在荒山野岭,这书生文文弱弱,很多人纳闷:他就不怕路上跳出几个土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不光是戏里这样,古代真有不少书生,带着不少银钱,千里迢迢赶赴京城考试,他们身上带的钱,足够用上一年半载,可为啥土匪偏偏不抢他们?你要是去问土匪,他们八成会摆摆手说:“可别瞎说!你先瞅瞅他们腰上绑的是啥!”

很多人以为古代“进京赶考”的队伍浩浩荡荡,其实根本不是那样,能进京考试的,主要是举人,部分通过特殊途径的贡生(如岁贡、恩贡、拔贡等)也有资格,而成为举人,非常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读书本身就费钱,一个孩子从小开始认字、读经,到能写好文章,没个十年下不来,私塾学费一年就得七八十斤麦子,顶上半亩地收成,笔墨纸砚、灯油、书本,样样都要钱,普通农家想供出个读书人,经常得全家甚至全族一起出力。

这还不算,想进京考试,还得层层过关,先是参加“童试”——童试分三级,先考县试(县官主持),再考府试(知府主持),最后考院试(各省学政主持),只有通过院试,才能成为“秀才”;之后每三年去省城考“乡试”,中了才是“举人”,举人和部分贡生,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一共举行过112次乡试,乡试分省举行,各省录取名额依人口、文风而定,全国每次中举总人数约1300-1500人。

当时全国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还摊不上一个举人,所以说,真正能进京赶考的人非常少,土匪想专门打劫他们,可能守上半年也等不来一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真碰上了赶考的书生,土匪通常也不敢抢,原因很简单——举人的身份太特殊,我们都读过《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前,谁都能欺负他;一中举,邻居送米送面,连老丈人都喊他“老爷”,这不只是人情冷暖,更因为举人已经有了实际

特权:比如可以免徭役、免交部分税,见到县级官员不用下跪,甚至能递帖子求见,就算会试没考上,也能当教书先生、做官员的幕僚,出路不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说,土匪要是抢了举人,那可惹了大麻烦,举人背后是整个官场:县官得保他平安进京,将来好互相照应;省里官员还会发路费;真出了事,朝廷甚至会派兵剿匪——就为几两银子冒这种险,实在不值。

但最让土匪害怕的,还是考生腰间绑的那块牌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皇帝对这些赶考的书生特别看重,因为他们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官员,会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殿试更是皇帝亲自监考、选人,考中的人,都叫“天子门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怎么体现重视呢?每个进京考试的举人(及有资格的贡生),都会领到一块凭证,常见的是写有“奉旨会试”的牌子或“驰驿火牌”,这牌子不普通,它代表的是皇命,土匪见了,根本不敢动手。

有这个牌子,一路上都能行方便,比如运河闸门平时按时辰开关,但只要有“奉旨会试”的旗子,闸夫半夜也得起来开闸;有些朝代,凭这块牌子还能领到车马和粮食,也能走官道,不用绕小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要说明的是,“公车上书”里的“公车”,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当时朝廷为赴京应试的儒生提供公家车马接送,故称“应试者”为“公车”;清初实行的“火牌”制度,是延续这一传统,允许举人凭牌在驿站申领马车,并非“公车”一词的起源。

就连绿林好汉之间,也流传着“七不抢、八不夺”的规矩:邮差、考生、和尚尼姑、办喜事丧事的、郎中、驿卒、官船……都不能抢,谁坏了行规,不仅被同行看不起,还可能引来官兵围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年间,湖南有个叫欧阳敬的举人,进京路上在湖北遇到土匪,带头的一看他船头的旗子,马上拱手说:“原来是公车老爷,得罪了!”不但没抢他,还派小船一路护送了三十里。

欧阳敬后来在日记里写:“绿林亦知敬斯文,可发一笑。”这段文字,至今还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社会重视读书人,举人地位高、有特权,腰间一块“奉旨会试”的牌子更是护身符,这说明,文化和社会秩序有时比武力更有力量。

来源:荔枝男孩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