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我独自远行上大学:最好的成人礼,是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20:08 1

摘要:周末,安静了很久的家族亲友群突然热闹起来。起因是小叔说小堂妹(小叔的独生女)今年年底就满18周岁了,而且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他和小婶商量了一下,准备给小堂妹办一场盛大的“成人礼”。一方面是庆祝孩子成年了,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明年的高考提前加油打气。

周末,安静了很久的家族亲友群突然热闹起来。起因是小叔说小堂妹(小叔的独生女)今年年底就满18周岁了,而且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他和小婶商量了一下,准备给小堂妹办一场盛大的“成人礼”。一方面是庆祝孩子成年了,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明年的高考提前加油打气

小叔有兄弟姐妹4人,小叔是他们这一辈最小的。小堂妹是我们这一辈的堂表兄弟姐妹7人中最小的。而且,因为小叔结婚晚,小堂妹和我们都年龄相差比较大,所以整个大家族的长辈和哥哥姐姐们都非常疼她,宠她。早些年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艰难,自然没有人会想到要办成人礼。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小叔想给小堂妹办一场盛大的成人仪式,倒也算是比较合理的提议。

只是,这场成人礼要怎么办?在哪里办?办多大规模?这些问题还需要众亲友一起商量讨论一番,因此群里才那么热闹。小叔这边,同辈的都早已有家有口有孩子,就连我们这些小辈,除了小堂妹和小表弟,其他人也都已经结婚,有孩子了。除了小叔一家和我们姐妹俩在西安,其他人都在几百公里之外的老家。小婶老家在西安郊县,兄弟姐妹也有五六个,也均已成家,孩子也有好几个了。

说起来,这么多都算是比较亲近的“自家人”,小堂妹的成人礼,大家都应该到场见证一下,送上祝福。可亲友众多,离得又远,不论是在哪里办,花销巨大不说,真要操办起来,也是相当麻烦,要费好大一番时间精力的。

看大家讨论的很激烈,我随口问了一句:娇娇(小堂妹的小名)准备考哪所大学呢?小叔叹了口气:“现在还没商量出个结果呢。我和你小婶的意思是就在西安选一所学校,离家近,周末就可以回家。平时有什么事情了,我们随时都可以照应得上。娇娇却非要去外地,说是想去外面看看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环境。娇娇到现在还在为这事和我们闹别扭呢。都马上成年了,又不是小孩子了,还这么不听话,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你要是有时间了,多劝劝她,我看她有时候你说什么,她好像还愿意听。”

听到小叔这样说,我觉得小叔是不是误解了"成人礼"的真正意义,过于重形式而轻内涵了?成人礼的本质,不是庆祝孩子达到了某个年龄,而是见证他们获得了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及笄礼。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标记,更是社会角色的转变标志。成年了,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躲在父母羽翼底下的幼童,从此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在今天,很多“成人礼”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一边是耗资不菲的成人仪式,一边是不愿放手的现实选择;一边是形式上的成熟宣言,一边是实质上的过度保护。如果一边举办隆重的成人仪式,一边却不愿放手让孩子独立,这样的成人礼,不免有些形式主义

当代家长常常陷入一种矛盾:既希望孩子独立成长,又忍不住为他们扫清所有障碍。我们为孩子举办盛大的成人仪式,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剥夺他们独立成长的机会。这种保护过度的爱,反而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枷锁

真正的成人礼,从来不是一场仪式,而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第一次放手让孩子独自远行,允许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是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放手",恰恰是最有意义的成人仪式。

人生中有许多仪式,但最深刻的成人礼,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它不是华丽的庆典,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父母学会放手,孩子学会独立。回想起我的大学报到经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

二十年前的那个秋日的清晨,还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18岁的我背着行囊走出山村,踏上了人生中第一次远行。不曾想到那段独自求学的旅程,会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成人礼。而今,当我听闻小叔要为堂妹举办隆重的成人仪式时,这段记忆愈发清晰地浮现眼前。

那是一条漫长而陌生的路。一个连老家县城以外的地方都没去过的农村女生,要独自完成从陕南山村到省城西安的远征。先走两公里山路,到镇上班车站,一小时班车到县城,再转公交到火车站,接着是四五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达省城西安,最后还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中间还得倒一次车,才能到达学校。从离开县城起(我高中是在县城上学的,从家到县城的路倒是挺熟了),每一步都是未知,每一程都是第一次

临行前的夜晚,母亲熬夜为我整理行装,父亲默默地将东拼西凑的4千多块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塞进我的背包最深处的拉链袋。那笔钱甚至不够缴纳学费,幸而我已经提前和学校联系过了,说是可以到校后再申请办理缓交。黎明时分,父母站在村口送我,目光中交织着担忧与骄傲。

到了学校,真正的考验才开始。独自办理所有手续:登记、申请学费缓交、领宿舍钥匙、购置被褥生活用品……当同龄人在父母陪伴下轻松完成报到时,我正在学校的各个办公室之间奔波,和卖生活用品的店主讨价还价,学着与陌生人打交道,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那天直到夜幕降临,我才终于办完所有手续,想起该给家里报个平安。没有手机的年代,我在校门口小商店找到公用电话。拨通号码的瞬间,就听见母亲急切的声音——原来他们早已守在电话旁等待多时。

后来才知道,是妹妹用一句玩笑话安抚了焦虑的父母:"她肯定是钱不够,要办各种手续,比较耗时间。等她忙完了,肯定就会给我们打电话了。录取通知书里面有乘车路线,学校也安排的有人在火车站迎接新生,你们就放心吧。她已经18岁,是个大人了,又不是3岁小孩,要是真迷路了,找不到学校去,那也没找的必要了。"这句话背后,是家人那种朴素的信任:相信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能力解决问题,相信学校会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份信任,成了我最珍贵的成人礼物。

二十年前那段独自报到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成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形式上的庆祝,而在于心灵上的断奶与成长。当我独自完成所有报到手续,在天黑前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时,望着陌生校园里亮起的灯火,我才真正意识到:我长大了

最好的成人礼,是父母学会放手,孩子学会独立。这是一场双向的成长,两代人的共同成人礼。我的父母或许不懂什么教育理论,但他们用实际行动给了我最好的成人礼。他们的不送行不是不爱,而是最深沉的爱——用克制代替保护,用信任代替担忧,用放手代替束缚。这种爱,给了我最宝贵的成长礼物: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能够适时放手,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适当的挫折。这种"恰到好处的失败",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养料

当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时常提醒自己:爱他,就要学会适时地放手。因为我知道,最好的成人礼,不是华丽的仪式,而是父母那看似简单却需要巨大勇气的三个字:"你能行。"

现在,我的小堂妹也即将迎来她的十八岁。小叔计划为她举办隆重的成人礼,却在报考大学的问题上与女儿产生分歧。他们连孩子想去外地求学都不允许,还要怪孩子“不听话”,甚至希望我去劝说小堂妹,让她继续乖乖的听他们的安排

真正的成人礼,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成长。在这个过度保护的时代,父母更需要懂得"放手"的智慧。父母的爱最伟大的表达,不是永远守护,而是适时放手;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打伞。对即将成年的年轻人而言,真正的成人礼也不是一场派对,而是学会从依赖走向独立,鼓起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勇气,是明白从此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是懂得父母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是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明白独立不是叛逆,而是成长的必然;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伴相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独立的品格。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年轻人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人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都无法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培养出来。

因此,新时代的成人礼应该回归本质:父母给孩子信任和空间,孩子向世界展示勇气和担当。具体而言,可以是从小到大的渐进式放手:让孩子独自上学、独立完成作业、自主选择朋友、自己解决冲突......每一步放手,都是实实在在的成人礼。

真正的“成人礼”,不在礼堂里,而在成长路上;不在宣誓词里,而在日常生活中。当父母学会放手,孩子学会独立的那一刻,最真实的成人礼就已经完成。

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敢于放手的父母和敢于独立的孩子。一代人学会放手,下一代人学会飞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每个人都在见证生命的升华。

对于我的小堂妹,我建议小叔:与其花费重金举办成人仪式,不如给孩子一份真正的信任。支持她去心仪的大学,相信她能照顾好自己,允许她在挫折中成长。这样的"放手",比任何隆重的仪式,都更能帮助孩子完成成人礼。#我的生活日记#

来源:若兰妈咪的育儿日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