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合规审阅智能体,开启企业合规管理的AI新时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7:36 3

摘要: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重磅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到全球合作六大方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加快催生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和新就业岗位,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千行百业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重磅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到全球合作六大方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加快催生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和新就业岗位,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内部文档的合规审阅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企业业务扩张,法规要求日趋严格,传统的人工审阅模式逐渐暴露出明显短板:审阅效率低、标准不统一、风险易遗漏。这不仅拖慢业务节奏,更增加了潜在的合规隐患。

企业内部文档类型繁多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产生大量内部文档,包括商业计划、项目可研报告、会议纪要、合同、邮件沟通记录、监管报送材料等。文档形式多样(PDF、扫描件、图片、Word、邮件正文等),由于部分企业还涉及海外项目,部分材料还存在中英/多语言混合的情况。文档内容复杂,涉及多项合规要求,审阅任务的合规性难度较大。人工审阅文档的合规性效率低且存在漏检风险。

行业现状与挑战

传统人工审阅模式受限于人力、标准与动态变化的业务需求,已难以适配企业规模化、精细化的合规管理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三大核心问题:

人力承载与任务重点不匹配面对成百上千份多类型文档,需依赖人工逐条款、逐页面核查,大量人力和资源消耗在占比较高但相对初级的合规问题识别中,而对于占比较低但高度依赖专业人员经验的复杂合规问题的分析和挖掘投入不足。

风险识别与标准执行有偏差不同审阅人员的专业经验、判断尺度存在差异,易导致同一类风险出现“漏判”“误判”情况,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风险防控标准。

合规要求与审阅体系难同步法规政策、行业监管细则及企业内部规范持续更新,但人工调整审阅标准、更新核查清单的速度滞后,易造成审阅内容与现行要求脱节。

技术破局:AI如何精准解决文档审阅难点

AI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审阅模式的破局关键,核心在于其依托多维度技术能力构建了完整的智能审阅体系。这些技术并非孤立作用,而是相互协同,从文本理解、知识整合到风险研判形成闭环,具体可通过以下五大核心技术模块的应用来体现:

多模态大模型——增强文档预处理能力多模态技术能够高效识别PDF、扫描件、图片等非电子化文档文本,将其转化为可编辑、可检索的数字文本。这一功能解决了企业在多渠道、多格式合同管理中的痛点,确保AI系统能够处理更多样化的合同来源。

自然语言处理(NLP)——提升文本解析与理解能力NLP技术能够深入理解合同文本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语句,将冗长的法律语言转化为结构化的信息。通过这一过程,企业能够更快识别潜在风险点,提升条款解读与合规审查的准确性,减少因人工理解偏差带来的疏漏。

知识图谱——强化一站式合规审阅能力知识图谱通过将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流程整合成“知识地图”,为AI审阅提供对照基础。在文档审查过程中,系统能够自动比对合同条款与既定规范,确保其符合监管和企业要求,降低因条款设计不当引发的合规风险。

机器学习与风险建模——实现自动化风险识别、分级及聚焦依托历史合同与案例总结规律,建立风险分类体系,对条款进行风险分级标注,帮助法务、合规团队将精力集中在高风险内容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审阅精准度与效率。

大语言模型(LLM)——升级决策辅助及意见输出能力凭借上下文理解与生成能力,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提供条款修改建议、合规提示,还能辅助法务及业务团队快速形成初步意见,生成清晰易懂的文档解读,为决策提供直接支持。

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及业务链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语言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持续迭代成熟,AI智能审阅不仅能实现风险条款标注、格式规范检查、全维度合规性分析等核心功能,更围绕企业合同管理全流程中的关键痛点,构建了覆盖“预审-风控-知识沉淀”的三大核心应用场景。通过标准化业务链路设计,AI为文档审阅大幅压缩周期、降低风险,同时实现合规知识的高效复用,具体场景与链路如下:

场景1. 自动化合规预审

业务链路

上传文档:业务人员将Word/PDF文档上传至系统。

系统自动扫描 :文档扫描+文本结构化解析。

规则匹配:AI调取内外部法规库,并基于NLP进行语义分析,识别内容条款

风险检测:自动扫描敏感内容如在合同审阅场景下特定条款的缺失和错漏、金额限制、付款周期是否符合企业标准等。

风险监测并提升 :在原文中标注风险条款。弹出对应法规依据及整改建议。

生成预审报告:包含风险点清单、风险等级、法规依据。

业务价值

效率极致提升:将传统人工数小时的初审工作压缩至数分钟内完成,快速标注相对初级的合规问题,从而大幅缩减流转周期。使专业人员的时间更高效的集中在AI暂时无法取代的复杂根因分析和挖掘。

初审质量保障:基于统一规则库与语义分析技术,确保每一份文档初审标准一致,杜绝人工审阅因疲劳、经验差异导致的漏检问题,筑牢合规第一道防线。

合规成本降低:提前识别并标注潜在合规漏洞,减少二次整改的人力、时间成本,同时规避因合规问题引发的罚款、纠纷等潜在损失。

场景2. 风险提示与智能评分机制

业务链路

文档解析:AI 自动读取全文,识别出关键信息和内容。

风险建模:系统将解析出的条款与企业内控标准、行业监管要求和历史案例库进行比对,建立风险判断模型,能够识别出如“预算超限”“责任不对等”“缺乏审批流程”等潜在风险场景。

风险评分(1–5级):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和业务影响,AI 会为每个关键条款分配 1–5 级风险分值(1为低风险,5为高风险),帮助专业人员快速判断优先级。

高风险段落标注:对于评分较高的条款,系统会在合同文本中自动标注,使法务、合规或业务负责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集中在哪些地方。

风险清单输出:生成一份清晰的风险清单,内容包括:风险条款内容、风险等级、风险原因说明,以及可供参考的整改或修改建议,为管理层的决策和谈判提供直观依据。

业务价值

风险可视化与优先级聚焦:将抽象风险转化为直观指标,帮助法务、管理层快速锁定高风险条款,避免在低风险内容上浪费精力,提升风险处置效率。

决策依据专业化:输出的风险清单附带法规依据、原因说明与整改建议,为条款修改提供数据支撑,帮助业务团队在沟通中更具说服力,同时辅助管理层做出更精准的合作决策。

风控标准统一化:基于企业内控、行业监管与历史案例构建的风险模型,消除人工判断的主观差异,让风险判定标准在全公司范围内统一落地,强化企业整体风控能力。

场景3. 智能标签库与案例复用

业务链路

案例归档:将每一份经过审阅的文档,不论是批准还是驳回,系统都会自动归档到企业的合规案例库。

标签打标:归档后的案例会被自动“打标签”,例如“预算超限”“审批缺失”“条款模糊”“责任划分不清”等。这些标签相当于给案例加上“风险特征描述”,让团队能够快速理解案例性质,方便分类和管理。

相似案例推荐:当业务部门提交新的合同时,AI 会自动检索历史案例库,推荐与之高度相似的案例,并提示曾经出现过的风险点。这样,团队不仅能少走弯路,还能在合同谈判和修改时更有底气。

意见模板生成:在识别到高风险或违规情况时,系统能基于过往案例和合规规范,自动生成标准化的意见模板。例如常见的“驳回理由”“补充条款建议”等,只需一键调用即可,大幅减少人工撰写的时间和差异化风险。

知识库迭代优化:随着案例的持续积累,系统的知识库会不断更新迭代,逐步覆盖更多场景、细分更多风险类别,合规判断也越来越精准。企业由此形成“用得越多、越智能”的正向循环,使合规体系得到持续优化和升级。

业务价值

知识资产沉淀与复用:将分散在员工经验中的合规知识,转化为企业统一的案例库与模板库,避免人员流动导致的知识流失,同时减少重复分析、重复撰写的工作量,提升团队整体协作效率。

新人上手加速:新员工可通过相似案例参考、标准化模板调用,快速熟悉企业合规要求与合同审阅要点,缩短培训周期,降低因新人经验不足引发的合规风险。

合规体系自我迭代进化:案例库与知识库随业务推进持续迭代,不断覆盖新场景、新风险,使AI审阅能力与企业业务发展、监管政策更新同频,助力企业构建动态、自适应的合规管理体系。

AI合规:从效率革命到风控重构,驱动企业合规管理迈入“智能长效”新时代

从概念到落地,AI 合规正在逐渐从“辅助工具”到“合规核心支撑”快速发展。在政策持续引导、技术迭代加速、企业实践深化的三重驱动下逐渐走进企业的日常合规与风控管理流程。

AI 在合规领域的应用不仅在于解决人工审阅效率低、风险漏判等表层问题,更在重塑企业合规管理的底层逻辑——通过知识沉淀形成标准化体系,通过智能研判提前规避潜在风险,通过持续迭代适配动态监管要求,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注入长效动能。

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演进与行业知识库的不断迭代,AI 合规将进一步突破“单一工具”的边界,升级为覆盖“文档处理-风险管控-决策支持-知识沉淀”的全链路合规平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基础设施,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稳健运营、高效决策,为业务增长筑牢合规“防火墙”,真正以技术力量驱动企业合规管理迈向智能化、长效化的新未来。

梅放

风险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

frank.mei@kpmg.com

柳晓光

“智慧之光”数智化解决方案

变革与数字化转型业务牵头人

毕马威中国

silvester.liu@kpmg.com

李迪

治理、风险与合规咨询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韩伊璇

治理、风险与合规咨询副总监

毕马威中国

张晓飞

“智慧之光”数智化解决方案副总监

毕马威中国

席闻哲

治理、风险与合规咨询

经理

毕马威中国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5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来源:小顾科技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