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近年来,中国在MM治疗领域进展迅速,以伊基奥仑赛为代表的新型疗法陆续获批上市,重塑了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治疗格局,为延长患者生存带来新的希望。作为伊基奥仑赛的关键注册研究,FUMANBA-1的三年随访数据近日入选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IM
三年随访再度验证:伊基奥仑赛展现持久疗效与良好安全性
伊基奥仑赛是一款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全人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基于FUMANBA-1的初步成果,该疗法已在中国获批用于RRMM的治疗。本次公布的36个月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2研究设计:纳入既往至少接受三线治疗且在最后一线进展的RRMM患者,部分患者合并髓外病变(EMD)或既往接受过BCMA CAR-T治疗。所有患者经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清淋后,输注CAR-T细胞(1×106细胞/kg)。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入组情况:共109例患者,中位治疗线数为4,70.6%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12.8%伴EMD,11%既往接受过BCMA CAR-T治疗。
疗效结果:在107例可评估患者中,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为96.3%和83.2%,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95.3%,其中所有达到≥CR的患者实现MRD阴性。MRD阴性的中位持续时间为36.5个月。作为全人源BCMA CAR-T疗法,伊基奥仑赛免疫原性低、存续时间长,数据显示52%和37.5%患者分别在输注后1年和2年时仍可检测到CAR-T细胞。对于接受伊基奥仑赛治疗的109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30.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仍未达到。在首次接受BCMA CAR-T治疗的95例患者中,ORR和≥CR率分别为98.9%和88.4%,MRD阴性率为98.9%,中位PFS高达35.9个月。从临床结果来看,伊基奥仑赛的CR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有不断加深的趋势2-5。同时,具备全人源单链可变片段(scFv)的伊基奥仑赛克服了动物源性scFv的免疫原性,更加有利于细胞的快速扩增和CAR-T细胞的长期存续。长期随访的数据证明伊基奥仑赛全人源结构和机制特性最终转化为显著的临床获益。
安全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93.6%,仅1例患者出现≥3级CRS。从CRS发生特征来看,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至CRS出现的中位时间为6天,中位持续时间为5天。仅2例患者出现1-2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未观察到患者出现迟发性神经毒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
研究结论:FUMANBA-1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可为RRMM患者带来持续的深度缓解,整体耐受性良好且无新的安全性信号出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专家点评
邱录贵教授
CAR-T细胞疗法的卓越疗效,推动MM治疗格局的革命性改变,为患者带来临床治愈的希望。伊基奥仑赛依托全人源scFv、低免疫原性、抗原亲和力适中和“快解离/低耗竭”等特点,可强效杀瘤,助力患者获得持续的深度缓解,为长期生存奠定坚实基础2,7。在本届IMS年会上,FUMANBA-1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正式发布。研究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治疗首次接受BCMA CAR-T治疗的RRMM患者,中位PFS高达35.9个月2。作为FUMANBA-1研究的leading PI之一,我深感欣慰——长达3年的中位PFS可为患者提供较长的无治疗间隔,切实改善其生存质量。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持续探索并开展多项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如伊基奥仑赛治疗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高危MM患者、CAR-T疗法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8。这些探索不仅推动中国CAR-T细胞疗法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彰显原创实力,更有望为全球更多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与生存希望。李春蕊教授
MM是一种复发倾向极高的疾病。过去十余年,患者中位生存期从3-5年延长至8-10年9,治疗目标逐渐转向高质量、长期生存。伊基奥仑赛凭借其独特的CAR结构,持久存续,并发挥高效抗肿瘤能力。在早期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伊基奥仑赛已展现了治疗RRMM的临床潜力10。本次公布的FUMANBA-1研究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验证伊基奥仑赛的显著疗效和安全性。在首次接受BCMA CAR-T治疗亚组中,≥CR率可达88.4%,中位PFS接近三年。值得关注的是,仅1例患者出现≥3级CRS,无患者出现≥3级ICANS。这一数据的披露为伊基奥仑赛治疗RRMM提供了详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夯实其在MM治疗领域中的地位。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持续推进,伊基奥仑赛有望突破当前MM治疗的边界,为更多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助力患者减轻频繁治疗的负担,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长期生存。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李春蕊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党总支部书记、医疗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浆细胞疾病专业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血液(湖北)专家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分会副主委
主持四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一作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包括Blood等在内的SCI论文20多篇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内科杂志,2024, 63(12):1186-1195.
2.Li Chunrui et al. 2025 IMS. OA-08.
3.伊基奥仑赛说明书(2023年6月30日)
4.Li Chunrui et al. 2023 IMS. P-290.
5.Li, C. ,et al. HemaSphere 6:p 88-89, June 2022
6.Davenport A J,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115(9):E2068-E2076.
7.Mao R, et al. Front Immunol. 2022;13:1032403.
8.Bing Chen et al., 2024 EHA. Abstract S206.
9.Yang Y, Li Y, Gu H, Dong M, Cai Z. J Hematol Oncol. 2020;13(1):150.
10.Yu Q, Wang D, Li Z, et al. Mol Ther. 2025;33(6):2768-2777.
编辑:Lesley
审校:Moon
排版:Cole
执行: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