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锅容天下,万物皆可烙”。在凉都人的心目中,烙锅是天生的乡愁,那可劲的烫、过瘾的麻、诱惑的辣在每一个凉都人的味蕾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唇齿之间一直流转到肺腑心尖,他们走到哪里,便将这份乡愁带到哪里。而让每一个来凉都的人,在品尝烙锅的同时都想聆听那一锅传承
中国凉都六盘水,美在山水,韵在人文,独特的地域风情孕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万物皆可烙”便是其中一种美食文化。
“一锅容天下,万物皆可烙”。在凉都人的心目中,烙锅是天生的乡愁,那可劲的烫、过瘾的麻、诱惑的辣在每一个凉都人的味蕾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唇齿之间一直流转到肺腑心尖,他们走到哪里,便将这份乡愁带到哪里。而让每一个来凉都的人,在品尝烙锅的同时都想聆听那一锅传承百年麻辣鲜香背后的故事,而“天下第一锅”的联合创始人张欲笑和周锦,便是愿意讲述这个故事之人。
自康熙三年到如今,烙锅在凉都大地已传承了359年,六盘水人对这通美味的眷恋热爱经年不曾消减,使得其百年来得香气愈加醇厚。怀着将家乡美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任,时任六盘水市巾帼商会会长的女企业家张欲笑、贵州山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锦从“水城烙锅”的文化中找到了商机,她们决定从水城烙锅的“根”出发,挖掘历史、地域赋予它的文化附加值,进而加以包装传播。
2016年,张欲笑和周锦决定将酝酿已久的“天下第一锅”落户荷城古镇。在钟山开发区荷城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她们拿下了古镇一栋楼的租赁权,接下来就是品牌的策划,从命名、定位、理念、视觉、行为……“天下第一锅”应运而生。要把“水城烙锅”发扬光大,产品上必须坚持它的制作手艺,有传承也要有创新。于是,她们精心组织了一支厨师团队,将老城的冷水汤圆、甑甑糕、冰粉等特色小吃一一扫遍,将这些传统小吃做法学到了手。
身为六盘水巾帼商会会长的张欲笑,除了打造烙锅品牌,更多的是想带动商会姐妹一起形成合力,抱团发展,于是商会执行会长王芬、秘书长李琼等加入成为股东。2016年年末,由姐妹们合股投资的“天下第一锅”隆重开业,当时的“天下第一锅”开创了六盘水烙锅业的四个第一:第一家有专业的厨师团队、第一家有专门的排烟设备、第一家安装空调取暖设备、第一家实现食客菜品自取。提起烙锅“天下第一锅”,凉都人眉眼里满满的自豪感。
沿着石板路走到“天下第一烙锅”的正门口,你就看到一口大锅挂在墙面上,一首“天下第一锅”的藏头诗镌刻在大锅上:
贵迎客临黔,多语凉都天
州集柴炉沿,炙情酌杯下
六弦天籁音,覓月共及第
盘食檐瓦肴,古今始独一
水城文史著,此间最烙锅
伫立品读,让你还没吃烙锅就感受到历史久远的烙锅文化。店内布置古色古香,墙上挂着一幅幅三线建设时期的老照片,让人觉得仿若穿越了时光置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店内的“天下第一烙锅”的确名不虚传。烙锅直径为6.5米,一次性可供30至40人同时食用。大烙锅中间摆放烙锅食材方便客人取菜,并具有自动旋转、排烟、抽风等功能。 每到夏天,来六盘水避暑的人天南海北,古镇是外地游客要去打卡的地方,而“天下第一锅”必须光顾。来这里,不仅是品尝风味小吃,更是体味古城风韵和市井情趣……
多年来,“天下第一锅”坚持做到食材新鲜、味道独特、诚信经营,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好评和青睐,成为凉都的网红打卡地、各路电视台拍摄美食节目的首选店。在获得效益的同时,“天下第一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年来先后解决就业300多人,还以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六盘水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古镇里,人潮如织,喧嚣的烙锅店,变换的霓虹灯,三两好友围坐,烙一锅美食,畅饮几杯人生起落。在这里,烙锅便是凉都人的惬意,更是凉都人的烟火。
【作者简介】
李佳凤,系《乌蒙新报》编辑、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六盘水市作协理事、钟山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等。
来源:黔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