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办方一开始并非没有准备,他们对外宣称活动 “经过科学评估”“使用环保材料”,还制定了 “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试图证明这场烟火不会对高原环境造成影响。可这些说法没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反对声反而越来越大。面对持续的舆论压力,品牌方先是撤下了相关宣传视频。
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的高地,哪里突然升起了一条烟火“龙”,只不过在这宁静又易碎的的地方,真的承担得起这条“龙”吗?
今年9月19日,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的高地,一场名为《升龙》的烟火艺术行动正在举办,项目由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合作发起。
主办方一开始并非没有准备,他们对外宣称活动 “经过科学评估”“使用环保材料”,还制定了 “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试图证明这场烟火不会对高原环境造成影响。可这些说法没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反对声反而越来越大。面对持续的舆论压力,品牌方先是撤下了相关宣传视频。
青藏高原长期被称为“世界屋脊”,也是“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这里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生态环境极其特殊。
国家层面早已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列为重点。《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原生性保护区”,任何人为干预都需严格限制,西藏超过60万平方公里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涵盖了大量高海拔自然区域。
在这些高原生态系统中,植被生长层极薄,高山草甸的有机层仅十几厘米,下面就是贫瘠的母质土层甚至裸露岩石。由于气温低、降水少、微生物活性极弱,这些地区的自我恢复能力非常有限。一旦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期内修复。
高海拔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脆弱。这里低温、低降水、低生物活性,高山草甸只有表面十几厘米的土壤含有机质能生长植物,再往下就是贫瘠的土壤母质甚至基岩。任何人为干预,哪怕是一场看似短暂的烟火表演,都可能带来长期且不可逆的影响。
主办方强调烟花使用的是“可降解彩色粉末”,在高原地区,低温、低氧和微生物稀缺是常态。常规意义上的“可降解”材料,往往是在实验室或平原湿润环境中测试的,就是说,在平原地区可能几周就能降解的粉末,到了 5500 米的喜马拉雅山区,或许要几年甚至更久才能分解,期间还可能对土壤、水源造成潜在污染。
除此之外,烟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噪音,对高原野生动物的有没有影响?雪豹、藏羚羊这些动物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突然的巨响可能会打乱它们的活动轨迹,甚至影响繁殖,这些影响,往往不会立刻显现,会在长期累积后爆发。
烟火艺术是蔡国强一贯使用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代表不能进行形式转化,在环保艺术领域,已有不少成熟案例。
例如,英国艺术家 Andy Goldsworthy 使用石头、树叶、冰等自然材料进行原地创作,不留任何人为遗迹;德国艺术家 HA Schult 用回收垃圾制作“垃圾人”雕塑,在全球巡展,引发对消费社会的反思;荷兰的 Thijs Biersteker 利用实时数据将网络流量产生的碳排放可视化,提醒人们关注看不见的污染。
对于藏区而言,它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了,可能每一次人为介入都带来超出预期的后果。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