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艳教授团队4项研究亮相2025EASD年会,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构建防治新范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9:26 1

摘要: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备受瞩目的2025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举行。这场全球内分泌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于此,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最前沿的临床发现与基础研究成果,推动着全球糖尿病研究

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备受瞩目的2025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举行。这场全球内分泌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于此,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最前沿的临床发现与基础研究成果,推动着全球糖尿病研究的不断发展。

在这场学术盛宴中,我国内分泌领域著名专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毕艳教授团队携四项重磅研究成果亮相本届年会,研究内容涵盖了从遗传风险解析、创新干预手段、全球疾病负担到精准生物标志物发现的多个维度,深度聚焦于糖尿病与认知障碍这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系列研究成果为糖尿病相关痴呆的早期预警、风险分层和临床干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证据和解决方案,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医脉通》分享研究的核心内容,并荣幸邀请毕艳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专家简介

毕艳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

研究集中于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Diabetes Care,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Hepatology,Diabetes等杂志发表SCI论著92篇

主持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重点项目

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奖,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最具影响力研究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专家解读

毕艳 教授

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在本届EASD大会上,课题组携四项最新研究成果亮相,分别从流行病学、分子标志物、遗传机制及非药物干预四个维度,系统揭示了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分子特征、遗传背景及干预策略,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原创探索和国际影响力。

糖尿病认知障碍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益突出的健康挑战。其起病隐匿且危害深远,目前缺乏有效逆转手段,早期识别与干预尤为关键。然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知晓率和就诊率低,规范化管理尚未开展等问题,防控形势严峻。

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开展了全链条研究:通过流行病学分析,量化了2型糖尿病对痴呆的归因负担及可干预因素,为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了精确依据。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构建了覆盖神经损伤、神经炎症及神经元糖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模型,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疾病机制全面解析提供了分子证据。通过遗传学研究揭示了疾病的遗传构架,为识别遗传高风险个体和实现精准防控提供了新工具。通过16周嗅觉训练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非药物干预改善认知及脑功能的证据,为疾病干预提供了新策略。

综上,课题组的系列工作实现了疾病负担-分子标志物-遗传机制-非药物干预的全面突破,形成了系统化、可操作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框架,为糖尿病认知障碍的防控提供了新模式与新思路。

研究一:全外显子组分析鉴定与2型糖尿病(T2DM)痴呆相关的风险等位基因

背景与目的:痴呆是T2DM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其预后较差,给临床诊疗带来巨大挑战。鉴于遗传因素对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影响,阐明T2DM相关痴呆的遗传结构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并实现遗传风险分层。本研究旨在识别与T2DM痴呆相关的风险等位基因,并开发遗传评估工具,以识别具有高痴呆遗传风险的患者。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39,379名患有T2DM且具有完整协变量数据的参与者,排除了测序质量低和亲缘系数高的个体。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T2DM人群中与全因痴呆(ACD)、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相关的风险等位基因。经过基因优先排序后,进行了基因和基因集分析以探索潜在机制。随后开发了用于ACD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以供临床应用。

研究结果:在所有T2DM参与者中(平均随访9.03年),有1,380名参与者发展为痴呆,其中包括529例AD和450例VD。GWAS鉴定出9个与ACD相关的基因座,其中6个位于19号染色体载脂蛋白E(APOE)基因附近,其余分别位于1、12和14号染色体(Benjamini-Hochberg 校正后 P

单变异检测揭示了19号染色体上存在6个AD和5个VD风险等位基因,突显了APOE基因在AD和V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连锁不平衡回归分析(LD score regression)结果显示,所有检验中的基因组膨胀效应可忽略不计(λGC:ACD=1.02,AD=0.93,VD=0.94),并且T2DM相关痴呆具有中等遗传度(h2:ACD=0.04,AD=7*10-4,VD=0.03)。

基因优先排序结果显示,ACD风险等位基因与氨基酸代谢通路相关,且在海马体富集。AD和VD相关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包括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其中AD相关基因显著定位于基底神经节。此外,为进一步实现遗传风险分层,我构建了一个PRS,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59(0.58-0.60)。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PRS较高的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显著升高(HR=1.97,95%CI 1.75-2.21,P

研究结论:本研究深化了对T2DM相关痴呆遗传机制的理解,并提供了潜在的生物学机制线索。所开发的PRS为识别具有高痴呆遗传风险的T2DM患者提供了工具,有助于早期筛查策略的实施。

图1 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二:嗅觉训练改善T2DM合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一项为期16周的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与目的:T2DM会显著增加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的发病风险。嗅觉功能障碍在T2DM患者中更为常见,且可预测认知功能的加速衰退,因此可能成为一个可干预的靶点。嗅觉训练(OT)已显示出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力,但在T2DM合并MCI患者中的疗效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OT是否能改善该人群的认知功能。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一项为期16周的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RCT),共纳入60例T2DM合并MCI患者(年龄40~75岁,降糖方案稳定),按1:1比例随机分为嗅觉训练组(OT组)和对照组。

➤OT组:每日进行2次标准化的六种气味(玫瑰、桉树、柠檬、丁香、咖啡、肉桂)暴露训练,每次6分钟,持续16周,并通过远程方式监测依从性。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

➤主要结局指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

➤次要结局指标:①其他神经心理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各认知域特异性测试);②计算机化嗅觉功能测试;③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及气味诱发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④代谢指标。

统计学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和高斯随机场(GRF)校正。

研究结果:

➤主要结局指标:OT显著改善了主要结局指标,经MoCA评估的整体认知功能(MoCA评分变化:Δ+1.8±1.3 vs. Δ+0.2±1.8,p=0.001)

➤次要结局指标显示:

1.整体认知功能改善(MMSE:Δ+0.8±1.1 vs. Δ−0.3±1.2,p=0.001)

2.各认知域功能提升:包括视空间能力(Δ+6.6±12.2 vs. Δ−2.7±9.3,p=0.026)、执行功能(Stroop测试时间:Δ−8.2±14.7 vs. Δ+0.4±14.7秒,p=0.039)及延迟记忆(Δ+7.7±15.4 vs. Δ−0.7±9.6,p=0.048)。

3.嗅觉功能总评分显著升高(Δ+2.3±5.4 vs. Δ−3.9±11.2,p=0.030)。

4.脑MRI检查显示OT组在记忆相关脑区出现结构性及功能性改变,包括左侧杏仁核体积增加(Δ+94.2±127.4 vs. Δ−12.4±136.3 mm³,p=0.014)及海马CA3亚区体积增加(Δ+5.0±8.0 vs. Δ−1.9±10.1 mm³,p=0.011),同时伴有前额叶激活减弱(Δ−0.6±3.0 vs. Δ+1.5±3.7,p=0.001)。

两组患者的代谢指标无显著差异。调节中介分析显示,前额叶低激活介导了整体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改善,且中介效应强度受嗅觉阈值改善程度的调节(中介指数=0.113,95% CI:0.012~0.255;交互作用p=0.004)。

研究结论:本项RCT表明,为期16周的OT可改善T2DM合并MCI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功能,同时伴随嗅觉功能改善及神经影像学改变。研究结果为OT作为T2DM合并MCI患者居家认知保护干预手段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三:T2DM患者痴呆负担及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的全球及队列研究分析

背景与目的:T2DM与痴呆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但目前全球范围内由T2DM导致的痴呆负担及其可干预危险因素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1)评估T2DM与痴呆之间的关联;(2)量化当前及未来全球T2DM相关痴呆的人群归因风险;(3)识别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痴呆的潜在影响。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UK Biobank及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在UK Biobank队列中(样本量n=389186,随访16年)中,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累积发病率函数,分析T2DM与痴呆的关联。

为估算全球及各地区T2DM相关痴呆负担,研究纳入GBD 2021 T2DM患病率数据,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并基于历史变化趋势的加权平均值,预测至2050年的PAF变化。

此外,在基线时已确诊T2DM的UK Biobank亚组人群(n=22,338)中,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识别痴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研究共评估了涵盖8个领域的51项潜在危险因素,并估算其单独及联合PAF,以评估干预这些因素的潜在效果。

研究结果: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T2DM患者的终生痴呆风险显著更高(13.63% vs. 9.65%),且达到5%痴呆风险阈值的年龄提前3年(分别为77岁vs. 80岁)。对于30-44岁确诊T2DM的人群,该年龄差距进一步扩大至6.1年。从全球范围来看,2021年全球16.85%的痴呆病例(957万例)可归因于T2DM;预计到2050年,T2DM相关痴呆的PAF将升至25.4%。

研究共明确15项痴呆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具体包括:低教育水平、失业、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不良饮食习惯(涉及红肉、水果及鱼类摄入)、体力活动不足、酗酒、抑郁症、冠心病、脑卒中、听力障碍、握力低、肺活量低等。干预上述危险因素可使T2DM患者的痴呆发病风险降低38.1%–52.1%;即使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也可减少36.8%-46.6%的发病风险。

研究结论:T2DM对全球痴呆负担的影响日益显著,且预计至2050年将持续加剧。针对代谢健康、疾病管理、生活方式及教育领域的靶向干预,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痴呆风险,即使是遗传易感的T2DM人群也能从中获益。

图2 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4: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预测T2DM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并发症。为促进早期诊断以改善预后,亟需发现与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高度重要性的蛋白质作为高危人群筛查的生物标志物,并为阐明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疾病机制提供新见解。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UK Biobank中2723名具有蛋白质组学数据且基线时患有T2DM的参与者,其中354名在随访期间发生认知障碍。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蛋白质,并通过序贯前向选择法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通过富集分析、共定位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深入探究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功能特征。基于筛选出的预后相关蛋白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基于蛋白质组的风险评分模型,以便于临床应用。上述分析在非糖尿病人群中重复进行,以评估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人群中的特异性。

研究结果:在所分析的2923种蛋白质中,经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混杂因素校正后,共143种蛋白质与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显著相关。对这些蛋白质的功能注释显示,其在神经元突起发育、细胞外基质形成及α-氨基酸代谢过程中显著富集。进一步采用LightGBM算法结合序贯前向选择法,筛选出15种用于识别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高度重要性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共定位分析表明,这些高度重要性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在海马体、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中富集,并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及神经元。为便于临床应用,将上述蛋白质水平与人群特征及认知测试结果相结合,构建蛋白质组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展现出优异的预测效能,受试者工作特征AUC达0.82±0.06。特异性分析显示,在15种高度重要性蛋白质中,有11种与糖尿病人群的认知障碍呈特异性相关。

研究结论:本研究揭示了T2DM相关认知障碍独特的分子模式,并筛选出具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认知障碍、辅助临床诊断及风险分层。

图3 主要研究结果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