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语文差1分到100,48年过去了她怎么样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9:04 1

摘要:那年的高考分为文理两科,文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五门科目。

编辑|LCH.B

我国的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刘学红却在这场“战役”中深深被人铭记。

1977年,北京出现了一位文科女状元,语文距离满分仅差一分。

如今48年过去,她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1977年的涅槃重生

在刘学红的人生中,1977年意义重大。

那年的10月21日,各大媒体宣布“恢复高考”的重磅新闻。

她的平凡生活,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写。

该政策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推动,给了无数渴望求学青年新的希望。

与如今相比,那时的高考条件似乎有些严苛。

高考面向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等人。

参与人数众多,但大学里的录取人数却远远不够。

为了能选拔出更优更好的人才,考卷中自然要设置不易攻破的难度。

那年的高考分为文理两科,文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五门科目。

理科则涵盖政治、语文、数学、物理与化学,总分共计400分。

在宣布恢复高考的决定不久,高考时间也已盖章确定。

同年的11月到12月,我国各省自主命题的考卷已搬上了考场。

这也意味着,从备考到真正考试,只有一两个月的准备时间。

据悉,共有570万名青年参与其中,想要为自己的人生再拼一把。

但没有专业的辅导老师,人们不得不靠着自学摸索。

学的马马虎虎,不被录取的人大有人在,但也有人凭一己之力创造了奇迹。

570万考生中,最后能录取的人有27.3万,录取率为4.8%。

在这4.8%里,有位北京女状元的故事令人敬佩。

她就是刘学红,先前只是北京的一名插队青年。

但经过高考的洗礼后,她完成了逆天改命。

不禁让人好奇,在她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满分100分的语文试卷中,她拿到了99的高分。

那篇仅扣1分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作文,还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

一个女青年能获此殊荣,足以证明她的优秀之处。

而这光宗耀祖的成功背后,刘学红的背后经历谁又知晓?

在“恢复高考”的政策颁布前,刘学红的人生和周遭人没有什么不同。

甚至某种程度上,她的人生变数不断。

因父亲是一名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一家人的住处就随军搬到哪里。

天南地北、四海为家,刘学红的小学也跟着一年换个地方。

1967年,父亲所在的部队被调到了北京,刘学红至此成了一名北京人。

尽管在如今看来,她毫不费力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北京户口。

但对于当时的刘学红来说,这并不足以改变她的平凡人生。

读完高中,她和一众伙伴被安排到农村插队落户。

解锁插队青年身份后,刘学红每天的日子不算好过。

她被分配到了林业队,每日的任务是耪地种树挣工分。

在这里,聪明才智作用不大,具备一身好力气才是正道。

默默做工的刘学红,最大的心愿便是能等到招工回城的机会,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

但这点小心愿,很快因一件事的发生迅速升级。

事情发生在1976年,一个北京大学的推荐名额,下放到了刘学红所在的生产队。

最终这个机会落在了与刘学红在一起玩的大队会计的女儿身上。

这件事给刘学红的冲击是巨大的,她心中暗暗升起了对上大学的渴望。

但名额的稀有,也让她明白这件事几乎不可能实现。

幸运的是,刘学红等来了那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一战成名后的现状

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可能,刘学红的备考之路不敢懈怠。

有句话说的好,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显然,做足了准备的刘学红,能握到成功的栏杆乃是必然。

那么,成为高考女状元的她,此后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虽是女儿身,但刘学红的种种表现,却不容小觑。

1978年,刘学红凭着一身才学,光荣走进了北京大学,在其中就读新闻专业。

在北大新闻系,她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知识。

学成归来,她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前途。

刘学红顺利被《中国青年报》报社录取,从一名基层记者做起。

她不畏困难,坚持深入基层采访,用自己的好文笔传颂着老百姓的故事。

敢想敢为、永远充满希望,刘学红就这样在报社呆了三十余年。

从普通记者到报社主编,刘学红的进步有目共睹。

离开报社后,满腹才华的她又一手创办了中青在线,成了总经理。

而她曾经的辉煌故事,成了人人歌颂的传奇。

她当年的高考准考证,还被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如今,刘学红已退休多年,但依然保持着对新闻的热爱。

每每接受采访谈及此事时,刘学红总会不自觉发出感慨。

她表示自己的成功,归根结底“幸运”二字最大。

她幸运地遇上了拨乱反正的年代、幸运地赶上了恢复高考的优良制度。

幸运地考上了理想大学,又幸运地投入到了理想的工作里。

如今48年过去,高考已成了大部分人都能参与的考试,依靠此战逆天改命的人不计其数。

高考状元每年都会翻新,这似乎已不是一件稀罕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我们会对多年前的刘学红念念不忘呢?

不仅仅因为她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名北京女状元,更是因为她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她的成功是划时代的,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

时光不断向前推进,我们期待更多有才华的人通过高考被看见。

对于刘学红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您的高考故事又是怎样的?欢迎在评论区里互动交流!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历史上的今天|1977年10月21日,高考宣告重启

中国青年报——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中国青年报——刘学红:插队知青考了文科状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学红:永远不老的“中国青年”

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高考恢复后北京第一位文科状元刘学红

来源:漫威十级学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