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非自驾,公安部道研中心提醒:误用辅助驾驶将担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21:13 1

摘要: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先是工信部采取了相关措施,随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布了一篇题为《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需谨慎使用》的文章,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先是工信部采取了相关措施,随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布了一篇题为《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需谨慎使用》的文章,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文章指出,近期多起交通事故与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有关,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存在误区,错误地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一些驾驶人甚至做出了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这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更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文章进一步解释了汽车驾驶自动化的等级划分,明确指出0—2级为辅助驾驶,此时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而3—5级为自动驾驶,驾驶主体转为系统。目前,国内主流量产车辆所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仍处于0—2级,即“人机共驾”的阶段。因此,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必须全程保持对车辆的监控,不可掉以轻心。

对于车企的误导宣传行为,文章也进行了严厉批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若车企虚构或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车企还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事责任。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行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价格战”转向了“智驾战”。城市NOA功能、端到端等各种智能驾驶技术迅速普及,车企在发布会上纷纷强调智驾的作用,各种智驾营销概念层出不穷。然而,这也导致了许多车企存在过度营销智驾的争议。

例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在直播中表示,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可以“打盹睡个觉”,尽管他后来澄清说手并未离开方向盘,但这一言论仍然引发了广泛讨论。同样,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也曾直播体验端到端智驾,并宣称实测全程0接管。这些言论无疑加剧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误解和过度信赖。

社交媒体上也经常出现一些驾驶人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做出的危险行为,如高速开车时躺平睡觉、开车时双手玩手机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更对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发生后,智驾安全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公众对于车企是否存在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误解智能驾驶功能的问题表示了强烈关注。对此,专家呼吁车企应明确技术和宣传的边界,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也应理性认知智能辅助功能,不要过度信赖。

总的来说,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虽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车企和消费者都应保持理性态度,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