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明的深度,已超过了农耕文明,但为什么农耕文明更发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9:03 1

摘要:游牧文明出现得比农耕文明更早,这在山海经里有直接的证据。比如在《大荒西经》: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

游牧文明出现得比农耕文明更早,这在山海经里有直接的证据。比如在《大荒西经》: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

简单翻译一下,有一个叫沃的部落,沃(这是部落首领的名字)的人民在这里居住。在沃部落的郊野,人们吃凤凰的蛋,喝甘露,只要是大家想吃的味道,在这里都有。鸾鸟在这里自由自在唱歌,凤凰在这里自由自在跳舞,这里原本生活着百兽,跟人类混居在一起。这里被称作沃之野。

吃凤凰蛋,和动物相混处,这都告诉我们当时的一些动物已经驯化了,能够跟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历史开始阶段的游牧文明。在这一段当中没有直接讲到农耕文明,但事实上还是提到了,就是说人们所想吃的东西在这里都有这些东西,当然包括部分植物。而“这里都有”这种说法,本身就表明植物是原本生长在这里的,而不是人们耕种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阶段里,游牧文明已经诞生,但是农耕文明还没有诞生。

在山海经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意思是说,巫臷部落姓盼,他们主要吃谷子。他们不用纺织就有衣服穿,不用种庄稼就能有吃的。这里原本生活着一些能唱歌跳舞的鸟,鸾鸟自由自在唱歌,凤凰自由自在唱跳舞。这里原本是百兽生活的地方,跟人类混居,互相友爱。这里是百谷聚集的地方。

这一段给我们提供的信息非常清楚。不用纺织就有衣服穿,那肯定是兽皮。不用种庄稼就能有吃的,而且这里是百谷生长的地方,说明有大量的野生谷物。依然是百兽跟人类和平相处,体现的是一种游牧文明的状态。虽然他们主要吃的是谷子,但穿的是兽皮,对动物的索取是主动的,自主的,对植物的索取是被动的,自发的。所以这一个部落更倾向于游牧文明。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游牧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而存在的。

山海经也介绍了农耕文明的来历和发展。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内容,其实也涉及到了农耕文明的初期,或者说农耕文明的源头。农耕文明的来历是发现地面上有一些植物是可食用的,并发展到主动栽培。而到了主动栽培的这个阶段,农耕文明也就诞生了。

我们都知道后稷播撒百谷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山海经里有一些不同。山海经原文是讲: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意思是说有一个人正在耕种,他的名字叫叔均。帝俊生了后稷,后稷从天上带来了百谷。后稷的弟弟名叫台玺,他生了叔均。叔均在这里替代他的父亲以及后稷播种百谷。从这时候起,中华民族才有了农耕。

前面已经说到地面上有百谷,然而这里又说后稷从天上带来了百谷,为什么有这个矛盾,我们在这里无法解释。但这个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山海经在这里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农耕文化的开始。既然游牧时代就有了野生百谷,而耕种百谷肯定在野生百谷的后面,所以游牧文化早于农耕文化。

而华夏文明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在这个世界上,最为深厚,影响力最大的文明,包括华夏文明,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游牧文明有时候也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匈奴和蒙古威震欧亚等,但那都是短暂的,生命力远远比不过农耕文明,这是为什么?

1、恶劣环境

随着历史的发展,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土地利用是有分化的,游牧文明往往占据比较恶劣的环境,比如高海拔地区,高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地区等。再加上他们逐水草而居,注定了居住环境不如农耕民族那么优越,那么固定。而环境是文明丰富性和深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这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文明深度,广度。

2、草原法则

草原法则的核心含义,是并不注重智慧,而注重力量,所谓的适者生存,指的是在互相的斗争当中力量强大的才能够生存下来。所以游牧民族更注重英雄形象的作用,更注重自身体力的强大,当然发展到了后来,也包括了武器的强大。而文明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所以游牧文明在这方面有先天弱势。

3、文化断层

草原法则的另一个核心就是掠夺,在掠夺中生存,在掠夺中发展,在掠夺中壮大。当然也在掠夺中融合。而掠夺必然导致战争,战争必然导致民族或者部落的覆灭。所以不管草原民族曾经多么强大,最终都会变衰弱,或者消失,这是战争造成的直接后果。匈奴虽然曾经威震欧亚,但到今天连后代都找不到了。契丹建立了强盛的辽国、西辽和起儿漫王朝,如今也是很难找到他们的DNA。

部落或者民族的覆灭,必然导致文明的断层。当然这种覆灭并不是全部死亡,而是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但这种覆灭必然导致文明的覆灭,文明也融入到其他文明之中,然后重新生成,重新发展。包括雅利安人在内,没有任何一个游牧民族从人类社会诞生开始生存到今天,所以也没有一个任何一个游牧文明从地球文明开始存续到了今天。所以在当今世界那些受游牧文明影响非常大的文明,往往根基都比较浅。

1、地理固定

农耕文明很少有游牧文明那样的主动和被动迁徙,大多数都固定在同一片土地上。从山海经时代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活动范围虽然有面积多少的变化,有重心的转移,但是基本的核心是没有变过的。犹太人传统上也属于农耕文明,他们虽然各种原因有过迁徙,但是根子还是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土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之所以能够一直传到今天,也跟他们主要是农耕文明密不可分。

2、文化积淀

地理位置的固定,决定了文明的延续性。当然还决定了文明的深度和广度。以中华民族为例,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文明起源以来,就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大多数类型的文化都在一代一代中传承,一代比一代发展得更深更广。所以陕西岐山臊子面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玉文化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连一架农家曾经用过的风车都可以追溯到西汉时代。绝大多数文化的深度都是世界上其他很多民族所望尘莫及的,而这些文化组成的文明,其深度和广度是农耕文明中的代表。

3、舒适环境

农耕民族的居所相对固定,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舒适。生产力也越来越发展,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专注于文化,从整体上推进文明的发展。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游牧文明的深度是超过农耕文明的。但具体发展到今天,农耕文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游牧文明。哪怕是西方工业化以来的文明,也是在他们的农耕文明逐渐兴起,并最终超越游牧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业革命,并带来文明大发展的。#上头条 聊热点##你认为的人类文明实质含义是什么?#

来源:国学思想与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