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泌尿肿瘤诊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诸如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创新抗肿瘤治疗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各大医学中心依托自身资源与技术优势,在泌尿肿瘤领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诊疗路径与最佳实践,其中,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制定个
导读
泌尿肿瘤诊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诸如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创新抗肿瘤治疗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各大医学中心依托自身资源与技术优势,在泌尿肿瘤领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诊疗路径与最佳实践,其中,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临床决策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鉴于此,北京大地医疗慈善基金会启动“肿瘤治疗旗舰聚焦”这一医学教育系列项目,旨在搭建一个高端、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3月18日,“肿瘤治疗旗舰聚焦——兰州场”研讨会成功举办。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众多专家齐聚一堂,恰似“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阔景象中,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泌尿肿瘤MDT价值与领域前沿进展。
医教研深度融合,引领泌尿外科发展前沿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以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前沿的科研成果,目前已成为西北地区泌尿外科领域的领军者。医脉通有幸在会前独家对话杨立和董治龙教授,为大家揭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的建设与发展。
杨立教授介绍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始建于1959年,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甘肃省医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兰大二院泌尿外科不仅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还是甘肃省泌尿系疾病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以及甘肃省泌尿外科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科室目前设有三个病区,开放床位185张,配备独立的泌尿研究所及门诊综合检查诊疗室。全科共有医务人员4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7名,医生队伍中博士学历占比超90%。科室已形成涵盖泌尿肿瘤、结石、移植等七个亚专业的完整学科体系。
科室聚焦泌尿系肿瘤、器官移植、结石及重建三大科研方向,成果斐然。近年来,业务量持续攀升,医疗质量稳步提升。杨立教授表明,去年全科完成手术7360余台,门诊量达84000余人次,居甘肃省前列。而且,科室秉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在国家公立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稳居前50位,2024年跃升至第34位,位列西北地区第二。并且,科室技术特色鲜明,三个病区的布局按亚专业分类,各有侧重。在泌尿系肿瘤诊疗方面,已实现常见及部分罕见肿瘤的全覆盖,尤其在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肾癌的诊疗上,构建了从临床到科研,再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闭环模式。借助手术机器人等先进医疗设备,积极开展各类新技术新业务。
随后,杨立教授向我们分享了科室发展、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表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疗、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与协同发展。科室初创时条件艰苦,但在首任科主任史成礼教授和刘国栋教授的努力下,奠定了坚实基础。1970年末,沈绍基教授加入,推动甘肃省首个泌尿外科研究室成立,开启医、教、研协同发展新阶段。此后,科室在泌尿系结石基础研究领域引领国内同行,奠定了在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学术地位。历经多年发展,目前的研究所已配备先进设备,为高水平科研提供保障。而且,近年来,科室积极与兰州大学等多方合作,开展医工结合转化研究,2024年科研经费总额突破700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达600余万元。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室创新性地提出“五子登科”模式,即“选苗子、定调子、搭台子、量尺子、压担子”,为年轻专业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使其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同时,科室持续培养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全国泌尿外科专业人才队伍注入活力。在社会责任方面,科室连续举办28期基层泌尿外科专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养150余名地县级泌尿外科专业人员,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此外,科室作为甘肃省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中心与质量控制中心,成立10个临床研究分中心,开展多中心研究与数据收集工作,推动全省泌尿外科诊疗水平提升。
董治龙教授详述了科室取得的诸多标志性科研成果:曾获批甘肃省首个医学类国家“863”计划项目、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尤为瞩目的是,在2004年,科室获批三项甘肃省重大专项。至今为止,科室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不乏众多被SCI收录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适逢全球首款Nectin-4 ADC药物在华获批,董治龙教授结合ADC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与展望与我们交流了他的心得。他表示ADC联合免疫治疗能显著延长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OS),提高客观缓解率,已成为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全球研究热点。未来ADC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或序贯治疗模式,将成为尿路上皮癌研究的核心焦点。其中,维恩妥尤单抗作为一种靶向Nectin-4的首创ADC药物,已于2024年8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或含铂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2025年1月,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EV+P)的新适应证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这一联合方案具备良好的协同抗肿瘤效果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已被NCCN、ESMO和EAU指南一致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董治龙教授指明,维恩妥尤单抗在中国的应用为尿路上皮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标志着治疗领域的重大革新。目前兰大二院泌尿外科已将该方案应用于临床,未来也期待更多数据支持其在中国的广泛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院杨立教授致辞,他强调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杨立教授指出泌尿肿瘤的治疗已从单一学科模式转向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泌尿肿瘤的MDT模式,提升临床医生的综合素养,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精准诊疗模式初现,
泌尿肿瘤攻克渐入佳境
兰大二院泌尿外科在泌尿肿瘤诊疗中,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多学科协作,致力于提供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大会的第一个环节,杨立教授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肿瘤诊疗关注点与亮点》为主题,带来了精彩的演讲。着重分享了泌尿外科在诊疗工作中的五大重点:MDT的普及与深化、早期筛查与综合治疗策略优化、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的深化应用、微创手术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以及临床试验推动治疗突破。随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董治龙教授针对精准医疗方案,阐述了《抗体偶联药物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他分析了ADC药物在泌尿肿瘤治疗中的显著优势,结合EV-302等研究数据,介绍了EV+P方案在OS方面的获益,无论是顺铂耐受还是不耐受的患者,中位OS分别延长至36.7个月和25.6个月。他强调,基于美国真实世界数据库研究显示,一线方案选择至关重要,因为超半数患者无法进行二线治疗。
为了保障用药安全,助力多学科协作,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肖吉元教授从药师的视角剖析了《药学在泌尿肿瘤治疗中的角色》。肖教授以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为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以维恩妥尤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作用机制,之后从药物治疗管理、药物治疗教育、药物剂量选择、肿瘤药物信息支持、不良反应管理、多学科合作等六个方面,重点分享了药学在泌尿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EV+P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显著效果,强调其在肝肾功能、血液学等方面的安全性优势。
众智汇海波澜阔,
多学科协同点亮泌尿肿瘤诊疗新径
肿瘤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恰似千变万化的山峦,单一学科的视角往往只能窥见局部,而MDT模式则如同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全局。在会议的第二个环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汇集各科室专家围绕泌尿肿瘤的诊治展开深入讨论。
首先,孔祥斌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病例展示,详细介绍了MDT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该例患者为57岁女性,因血尿伴小腹疼痛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3N1M0)。通过MDT讨论,团队为患者制定了新辅助化疗方案,随后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灶明显缩小,病理报告显示肿瘤未侵及肌层。这一病例充分展示了MDT模式在复杂病例中的优势,通过多学科协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疗方案。
针对此病例的诊治,裴霞霞教授从肿瘤内科角度,分享了MDT和新辅助化疗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她指出新辅助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OS。而免疫治疗和ADC药物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特别是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有望提高患者保膀胱策略的可能性,改善患者预后。刘光耀教授则以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讲解。他提到,MRI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评分系统(如膀胱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能够准确评估肿瘤分期和范围。结合T2WI、DWI和DCE三个序列进行评分,可以减少疾病误诊和漏诊几率。并且,在MDT中,MRI也能够为团队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助力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最后,柳江燕教授为我们阐释了核医学科在泌尿肿瘤诊疗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其在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方面的优势。而兰大二院核医学科作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已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来源:甘肃民营经济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