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最盼过年,就为等着吃奶奶做的红豆腐。”黄能平说着,手腕一翻,刚点好的豆花在纱布里颤巍巍晃动,“现在年轻人都不晓得,真正的红豆腐要在簸箕里‘穿毛衣’咧!”
“推磨压磨,推豆花、吃稍午~”
清晨的来苏镇
石磨转动的吱呀声
混着豆香飘出
黄大嫂红豆腐博物馆
黄能平把用古井水泡发的黄豆
一勺勺喂进青石磨眼
一旁的丈夫廖波弓腰推磨的
手背青筋微凸
传承了四代人的磨轴
“吱——呀——”地唱着老调
乳白的豆浆顺着石槽缓缓流下
这是制作红豆腐关键的一步
也是黄能平记忆里
最鲜活的童年BGM
“小时候最盼过年,就为等着吃奶奶做的红豆腐。”黄能平说着,手腕一翻,刚点好的豆花在纱布里颤巍巍晃动,“现在年轻人都不晓得,真正的红豆腐要在簸箕里‘穿毛衣’咧!”
从灶台边的“家族手艺”,到非遗名录的官方认证;从走街串巷的零卖,到年销20万斤的规模产业——20年前还在广东打工的黄能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被一包豆豉改写。如今,作为永川区豆豆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掌舵人,黄大嫂红豆腐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她让这份“家乡味道”走出了小院,飘向了更远的地方。打工妹的乡愁
一包豆豉引发的创业梦
2005年,黄能平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离开家乡,南下广东打工。在番禺大岗的工厂里,她每天重复着流水线工作,疲惫而迷茫。
直到有一天,永川区就业局的领导来广东慰问务工人员,给她带了一包家乡的豆豉。
“一打开,记忆中的味道瞬间让我鼻子一酸。”黄能平回忆道,“我突然特别想家,想自家的红豆腐。”
那一刻,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把祖传的红豆腐手艺变成事业!
26道工序
一坛红豆腐的“非遗”新生
2015年,黄能平回到永川来苏镇大双庆村,创办了宗盛食品厂(永川区豆豆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专门生产传统红豆腐。
但创业哪有这么容易?
起初,她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老方法制作,但产量低、保质期短,根本卖不出去。最艰难时,一坛坛豆腐发霉变质,血本无归。
“难道老手艺真的要被淘汰了吗?”黄能平不甘心。
黄能平和丈夫廖波开始研究现代食品工艺,发现传统红豆腐的奥秘在于“毛霉菌发酵”。于是,她联合食品专家改良菌种,把制作流程细分成“26道工序”:
“选豆”(只用永川当地非转基因黄豆)
“磨浆”(保留石磨工艺,三次研磨,确保口感细腻)
“发酵”(运用毛霉菌技术在自然条件下长毛霉)
“入坛”(二次发酵)(用老陶坛密封发酵12个月)
经过反复试验,黄能平和廖波终于研制了“不加防腐剂,却能保鲜18个月”的红豆腐,口感比市面上的工业化腐乳更醇厚、更“有灵魂”。
山村到全国
一场直播带货让非遗“出圈”
酒香也怕巷子深。最初,黄能平的红豆腐只能卖给本地人,销量有限。
转机出现在2020年。
一次偶然,她在抖音上发了一条红豆腐制作视频,没想到一夜爆火,评论区全是:“求链接!”“这才是真正的传统味道!”
她敏锐地抓住机会,开始直播带货:
镜头前,她亲自演示红豆腐的制作过程,讲述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
镜头后,她培养农村主播,教他们用方言介绍产品,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线上+线下结合,不仅入驻抖音、淘宝,还在永川建了“黄大嫂红豆腐博物馆”,让游客了解非遗手艺,亲手参与制作。
短短几年,“黄大嫂”红豆腐从山村走向全国,甚至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黄能平的红豆腐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永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她并不满足于此。
“很多传统手艺都在消失,我不想让红豆腐也变成‘记忆里的味道’。”
她做了三件事:
1 发展大豆种植,让农民种豆也能致富;
2 免费培训农村妇女,让她们在家就能做腐乳增收;
3 打造“红豆腐博物馆”,记录这项技艺的历史与文化。
“我希望未来,人们不仅能吃到红豆腐,还能记住它背后的故事。”黄能平说。
记 者:涂 燕 陈钰婷
编 辑:罗棋元 孔欣燃(实习)
值班审核:黄 越 王冬梅
监 制:何 力 涂山懋
总监制:余 淼
主 办:永川区委宣传部 永川区政府新闻办
来源:永川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