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地名经济”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8:11 1

摘要:前不久,江苏出台了全国首部聚焦“地名经济”指导文件,将地名从冰冷的“地理符号”推向了火热的经济前台。

一个小小地名,能撬动多大的经济版图?

前不久,江苏出台了全国首部聚焦“地名经济”指导文件,将地名从冰冷的“地理符号”推向了火热的经济前台。

那么,浙江有“地名经济”吗?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图源:新华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尝试去理解,什么是“地名经济”?

第一种解释是:“地”要有名,才能产生经济。

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副会长张跃西教授认为,最简单理解就是地名赋能产业,繁荣地方经济。

早年流行城市改名,如大庸变张家界、南坪成九寨沟、中甸到香格里拉,这些城市用更名改写了命运。浙江也有类似尝试——

千岛湖原本是一座名为“新安江水库”的默默无闻的水库,赋予别名后成为年旅游收入超百亿元的著名景点;兰溪有个村子因地处高隆岗,原名“高隆村”。后因村民多姓诸葛,更名为“诸葛村”。如今又因建筑布局独特,改成了“诸葛八卦村”。

张跃西认为,这些做法都是通过优化地名文化内涵提升影响力,其主要路径包括“地名+文旅”、“地名+产业”、“地名+区域品牌”等,通过地名串联地方优势资源,激活经济活力。

晨雾中的千岛湖。邢守秒摄

第二种解释是:特色产业反哺地名、重塑地名。

以义乌为例,从默默无闻到世界商都,这座城市的出名靠的不是改名,而是产业。当地特色产业站稳了脚跟,打响知名度,反过来提升了地名的影响力。

不仅在义乌,很多曾经不起眼的地方,依靠产业突围让地名成为响当当的名片。如绍兴的黄酒、织里的童装、缙云的烧饼、温州的皮鞋、桐庐的快递等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黄浏英认为,产业是地名经济的根本,没有这个作为支撑,再有名的地方也可能昙花一现。这个产业既包含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新兴产业,最终都要转化为可以带走的产品。

义乌国际商贸城。胡肖飞摄

不论是地名赋能产业,还是产业成就地名,这些“地名经济”往往需要时间沉淀。

而如今,互联网正在改写“地名经济”的逻辑,一场短视频的传播、一部影视剧的热播,就可能让一个地名“一夜爆红”。

2023年,淄博烧烤强势“出圈”,其独特的“烤炉小饼加蘸料”烧烤组合,吸引了全国人民前往打卡。2024年,一部《我的阿勒泰》引发的文旅热潮,带动旅游搜索热度,机票、租车、住宿等预定量,让旅游旺季提前了数月。

这些现象级案例,是地域文化与互联网流量碰撞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同样属于“地名经济”。

“以地名为核心标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借助新传播方式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消费和文旅发展,体现了地名与产业、文旅在新媒体时代的高效融合,凸显了地名经济更强的互动性、传播性和即时性。”张跃西说。

淄博烧烤。

图源:新华社

浙江如何把握这种“地名经济”?

从极具创意的球队名,到花式应援口号;从承载地方文化的精品伴手礼,到一张门票所附加的文旅福利……当下热闹的“浙BA”就是最好的缩影。

“引爆点相当于敲响开场的锣鼓,后面能否唱好大戏,还是要看能否承接住流量。”黄浏英说,这种“地名经济”要良性化发展,不论是文化还是产业,必须持续输出内容与产品。

总之,“地名经济”既可以是千百年酝酿的厚积薄发,也可以是一夜之间的声名鹊起。它正在从“一个名字”走向“一种价值”,从地理坐标升级为文化认同和经济引擎。

在消费提振与经济转型的当下,“地名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不是拼命推销过剩产能,而是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文化、拥抱流量,重新唤起人们对“地方”的好奇与向往。

正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所说:“地名经济具有唯一性、占有性和神秘性,能够激发消费者好奇心,是促进消费中的有力一招。”

当我们因为石雕奔赴青田、为宝剑走进龙泉、因竹制品前往安吉——其实已经走入了“地名经济”的场域。

地名,终将因为人的抵达和认同,真正“名”副其“实”。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