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说深夜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不过在节目里聊起热点时,说错了关于政客的话,没几天就被电视台无限期停播。更耐人寻味的是,背后还有监管部门拿着广播许可证 “施压”,话里话外透着 “不停播就有后果” 的意味。
美国总把 “言论自由” 挂在嘴边,可现实里,这话却像块易碎的玻璃。
就说深夜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不过在节目里聊起热点时,说错了关于政客的话,没几天就被电视台无限期停播。更耐人寻味的是,背后还有监管部门拿着广播许可证 “施压”,话里话外透着 “不停播就有后果” 的意味。
有意思的是,平时喊着 “捍卫自由” 的政客们,有人骂监管这操作像 “黑手党”,转头又说 “早该停了这主持人”。
口口声声容得下不同声音,怎么一句争议言论就闹到 “封杀”?这背后,藏着两党、媒体和监管之间说不清的门道。
2025年9月10日,保守派意见领袖查理・柯克在犹他州一所大学露天活动期间,遭枪击不幸离世。此事件令人惊愕不已,如巨石投入舆论之湖,激起层层新的波澜。
此消息一经传出,美国社会瞬间舆论哗然,如沸水般炸开了锅。各界人士皆密切关注着这起案件的后续进展,目光紧紧锁定,一刻也不敢松懈。
几日后,时值9月15日晚,美国广播公司(ABC)深夜节目主持人吉米・坎摩尔,于自身主持的节目里提及此事。
他不经意间顺口提及,话里暗藏深意,暗示那杀害柯克的枪手乃是支持 “让美国再次伟大” 理念的共和党人。
这话当时没觉得啥,可没过两天,犹他州警方就公布了调查结果,明明白白说嫌疑人是受了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跟坎摩尔说的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掌管美国电视台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其主席布伦丹・卡尔径直联系了美国广播公司。旨在就相关事宜展开沟通,或推动行业规范与发展进程。
他放话出来,要是坎摩尔还接着播,这事儿 “肯定有后果”,还说坎摩尔的话 “明摆着误导公众”。
要知道,FCC 手里攥着电视台的广播许可证,真要是较真,吊销执照都有可能,电视台哪儿敢得罪。
未几,便是 2025 年 9 月 18 日,周三。美国广播公司迅即宣告,对坎摩尔的节目实施无限期停播处置。
这一下,不光是坎摩尔本人没了工作,国会里的共和党人也吵翻了天。
得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在个人播客中的言论饶有兴味。他仅以寥寥数语,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其话语中蕴含的独特意味,着实引人细细品味。
他说自己其实不喜欢坎摩尔说的话,也乐意看到坎摩尔被停播,觉得卡尔人不错,但卡尔用吊销许可证威胁电视台,“简直跟黑手党似的”,还调侃说像电影《好家伙》里的黑帮情节。
更有意思的是,平时跟克鲁兹关系挺好的前总统特朗普,特意站出来说不赞同他的看法,帮卡尔说话。
另一边,北卡罗来纳州的参议员汤姆・蒂利斯,直接说克鲁兹批评得对,觉得卡尔那做法 “根本不能接受”。
堪萨斯州的杰里・莫兰言辞颇为审慎。他着重指出,无论处于何种阵营,皆需恪守“言论自由”之底线,不可肆意越界,以免对这一弥足珍贵的自由造成减损。
坎摩尔这边呢,他自己没出来说啥,但同行们都挺他。像乔恩・斯图尔特、吉米・法伦这些做深夜节目的主持人,都公开表示支持他,觉得这事儿处理得太草率。
坎摩尔被停播还不算完,柯克被杀这事儿引发的连锁反应,比想象中更复杂。
随后,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柯克诞辰之日——10 月 14 日定为纪念日。该决议获众议院积极响应,顺利获批。自此,柯克诞辰被赋予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可有意思的是,有近 100 个民主党人投了反对票,显然对这事儿不买账。
更巧的是,停播风波闹起来没几天,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的一栋 ABC10 大楼,下午突然被人从行驶的车里开了三枪。
当时楼里还有人办公,好在没人受伤。警方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这到底是专门针对 ABC10 的袭击,还是有人不小心走火了。
值得留意的是,看似挂着美国广播公司之名、作为其附属台的 ABC10,实则由内克斯斯塔传媒公司负责运营,其背后的实际操控与表面归属大相径庭。
坎摩尔出事的时候,这家公司也跟着停播了他的节目,理由是他的话 “太冒犯,也不敏感”,算是跟主流态度保持了一致。
要想更明白美国 “言论自由” 的门道,不妨再看看早几年的另一件事。
当时有个叫科林・卡佩尼克的橄榄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奏国歌的时候,没像其他人那样站起来致敬,而是单膝跪地。
他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抗议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这举动一出来,比坎摩尔的事儿还热闹。
不少人骂他 “不爱国”,觉得国歌和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他这么做是不尊重国家;支持他的人却说,他这是在行使 “言论自由”,用行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毛病。
后来,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球队都不愿意签他,等于变相让他丢了工作。
当时不少政客也出来表态,有人骂他 “出格”,有人说应该尊重他表达意见的权利,吵来吵去,最后也没个统一的说法。
把坎摩尔和卡佩尼克这两件事放一块儿看,就能发现美国所谓的 “言论自由”,压根不是 “想说啥就说啥” 那么简单。
不管是坎摩尔因为说错话被停播,还是卡佩尼克因为抗议举动丢了工作,背后都牵扯着立场、利益、社会情绪这些复杂因素。
你说它是 “自由” 吧,确实有人能公开表达不同意见;可你说它真能 “畅所欲言” 吧,又会发现一旦触碰了某些 “红线”,可能是得罪了特定群体,可能是跟主流立场相悖,甚至可能只是说了不符合事实的话,就会遭到反噬,要么丢工作,要么被口诛笔伐。
说到底,美国的 “言论自由” 更像是一个带着各种限制的 “框架”,不是无拘无束的旷野。
它到底能 “自由” 到啥程度,往往要看你说的话、做的事,踩没踩中当下社会的 “敏感点”,碰没碰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立场。
这也难怪,为啥同样是 “表达意见”,有人被捧成 “捍卫自由的勇士”,有人却成了被批评、被停播的对象。
这背后的门道,比 “言论自由” 这四个字本身,要复杂得多。
来源:云梦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