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反坦克壕沟正在这里缓缓成型,工兵们正有条不紊地铺设铁丝网,并安置着一排排形似金字塔的混凝土块。
2025 年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反坦克壕沟正在这里缓缓成型,工兵们正有条不紊地铺设铁丝网,并安置着一排排形似金字塔的混凝土块。
根据爱沙尼亚国国防部公布的规划,到2027 年底这条防御工事将延伸至 40 公里,配套建设近 600 个掩体,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最引人注目的边境防御工程之一。
俄乌冲突并未直接波及爱沙尼亚,为何对方会如此紧张?
在爱沙尼亚东北部的纳尔瓦口岸,工人们正在安装厚重的金属大门和障碍物,这些钢铁结构与远处正在挖掘的壕沟遥相呼应,构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据爱沙尼亚国防军总参谋部中校艾纳尔・阿法纳谢夫介绍,这条壕沟深度将达到 3 米,宽度超过 4 米,足以阻挡大多数装甲车辆的直接突击。
而那些被称为 “龙牙” 的混凝土块,每个重达数吨,按特定角度排列,能有效撕裂履带式装备的行走机构。
这座横跨纳尔瓦河的边境城市,曾是 1700 年大北方战争的主战场,瑞典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俄军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二战期间纳尔瓦战役再次成为苏德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城市 98% 的建筑在炮火中被毁。
如今爱沙尼亚选择在这片见证过无数战火的土地上重建防御工事,但也让不少网友好奇在现代化战争中这些传统的壕沟和混凝土障碍还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吗?
如果从军事技术角度看,单纯的物理屏障确实难以抵御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
但爱沙尼亚军方的算盘并非如此简单,这些防御工事的核心价值在于 “迟滞” 而非 “完全阻挡”。
军事专家分析在波罗的海这样的地理环境中,装甲部队的机动路线相对有限,反坦克壕沟与 “龙牙” 工事能迫使敌军放慢推进速度,为北约增援部队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
整体思路与俄乌战场上乌克兰利用防御工事消耗俄军的战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爱沙尼亚的壕沟是波罗的海三国联合打造的 “波罗的海防线” 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 2024 年初三国签署的协议,拉脱维亚已于 2024 年 5 月启动防御建设,立陶宛计划在同年夏末跟进。
三国将协调建设反坦克壕沟、掩体和监控系统,并建立存放铁丝网、反坦克刺猬等设备的 “反机动公园”。
这条防线将与波兰的“东部盾牌” 防御系统相连,形成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欧盟东部防御带。
这一跨国防御网络的构建无不是暗示着波罗的海国家对潜在安全威胁的判断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层面。
史无前例的军费爱沙尼亚为了支撑这一庞大防御计划投入的军费也是史无前例的。
该国政府已明确承诺从 2026 年起将国防开支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这一比例不仅远超北约要求的 2% 标准,在整个北约成员国中也名列前茅。
如果按照2023年爱沙尼亚412.9亿美元的GDP计算,每年将有超过 20 亿美元投入国防建设。
前空军司令雅克・塔里恩坦言,当前正处于爱沙尼亚国防军成立以来资源最密集的采购阶段。
如此巨大的军事投入引发了国内争议,有民众质疑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过度军事化是否合理,这笔巨额军费能否真正换来国家安全?
这样的但系是无可厚非的,纳尔瓦市的人口构成就是这种复杂性。1934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该市 65% 的居民是爱沙尼亚族,但经过二战和苏联时期的人口迁移,这里已成为俄语居民占多数的城市。
1993 年纳尔瓦曾举行公投,97% 的投票者支持更大程度的自治,但因投票率仅55%且存在操纵争议而未获承认。
边境划分的争议更让两国关系敏感。爱沙尼亚宪法承认1920 《塔尔图条约》确定的边界,而俄罗斯则认可1945 年的边界划分。
尽管2014年两国签署新的边界条约,但至今未获双方议会批准。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爱沙尼亚禁止俄罗斯电视台播放,纳尔瓦居民与对岸俄罗斯伊凡哥罗德居民的自由往来也因签证限制而中断。
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防御工事或许能提供暂时的安全感,但真正的持久和平,仍需要通过对话协商构建相互信任的安全机制。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