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刻刀游走,碎屑纷飞,4月15日下午,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技艺实践课”在宜丰中专工艺美术专业教室内进行。“四个100”非遗导师县级配套人才、省级非遗名录“宜春竹木雕刻(宜丰)”代表性传承人刘四喜走进校园,亲自指导学生竹木雕刻技法,标志着“非遗进课堂”产教融合项目
刻刀游走,碎屑纷飞,4月15日下午,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技艺实践课”在宜丰中专工艺美术专业教室内进行。“四个100”非遗导师县级配套人才、省级非遗名录“宜春竹木雕刻(宜丰)”代表性传承人刘四喜走进校园,亲自指导学生竹木雕刻技法,标志着“非遗进课堂”产教融合项目正式拉开帷幕。
“四个100”非遗导师县级配套人才刘四喜走进宜丰中专创新课堂
传统技艺嫁接现代职教
“手腕要稳,下刀需准,竹片上的纹路就是天然的创作语言。”刘四喜一边熟练地演示,一边耐心地讲解,二十余名学生围在一起专注观摩。作为宜丰本土竹木雕刻行业的领军人物,刘老师曾多次前往学校、社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此次活动,刘老师首次以县级非遗导师的崭新身份走进职业教育课堂,更是第一次把竹木雕刻这项绝技系统化融入校本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学生探索全新技艺路径,校方还将同步配备激光雕刻机等数字化工具,让学生们在学习传统刀工技法的同时,尝试探索“传统刀工+智能设计”的创新路径,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职教的完美嫁接。
刘四喜老师现场演示设计图案
双向赋能破解传承困局
“过去师傅带徒弟,三年才入门,现在通过课程分解技艺模块,配合VR虚拟实操系统,能大幅缩短学习周期。”宜丰中专负责人卢迪生介绍道。在本次活动中,宜丰中专与宜丰竹木雕刻协会成功签订了战略协议,携手构建“基础课——项目课——顶岗课”三级培养体系,成绩优异的学生将有机会直接进入大师工作室,接受更为专业的深造。这种学校与协会深度合作、双向赋能的模式,有效破解了非遗传承困局,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刘四喜老师现场演示利用工具雕刻
文化基因激活产业动能
宜丰县素有“中国竹工艺之乡”的美誉,县域内拥有20余家相关企业,然而,长期以来饱受人才断层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县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这类校企合作,既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又为地方特色产业输送实用人才。据悉,宜丰中专计划在年度内增设竹材处理、非遗IP设计等延伸课程,打造“技艺传承+产品开发+电商运营”全链条人才孵化基地。
当古老刻刀遇见青春校园,非遗导师助力,宜丰中专以职业教育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代际传递,更是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升级的深层共振。这堂“会呼吸的课”,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范例。
来源:华夏文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