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智驾圈真是热闹,车企们一边吹着“脱手驾驶”“高阶智驾”的牛皮,一边把消费者当小白鼠。但现实狠狠打脸——3月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NOA模式下撞上施工路障,三个年轻生命瞬间消逝。事故数据触目惊心:车辆以116km/h狂奔,系统检测到障碍后仅留给驾驶员4
最近智驾圈真是热闹,车企们一边吹着“脱手驾驶”“高阶智驾”的牛皮,一边把消费者当小白鼠。但现实狠狠打脸——3月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NOA模式下撞上施工路障,三个年轻生命瞬间消逝。事故数据触目惊心:车辆以116km/h狂奔,系统检测到障碍后仅留给驾驶员4秒反应时间,最终以97km/h速度撞击隔离带引发爆燃。这不是个案,特斯拉Autopilot因用户误判“自动驾驶”导致多起追尾,法院最终判决驾驶员全责。血淋淋的事实证明:智驾不是神话,是技术,更是责任。
工信部终于亮剑!4月16日新规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话术,车企必须标注“L2级辅助驾驶”等清晰等级。这记重锤砸在行业痛点上——此前某品牌将L2包装成“L2.9+”,甚至用CEO直播“全程零接管”制造假象,结果事故率飙升217%。正如《人类简史》揭示的:人类最擅长用虚构故事构建信任,但技术谎言终将反噬。车企用“代客泊车”“远程召唤”等词汇编织美梦,却在用户手册里用蝇头小字写着“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割裂的话术,本质是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技术瓶颈更是残酷现实。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夜间探测距离骤降至80米,而Pro版标配的激光雷达能覆盖250米。这就像给近视眼配了副老花镜——宣传时说“视力超群”,实际连红绿灯都可能看错。L3级自动驾驶看似光鲜,却被法规死死框在高速场景,遇到暴雨、逆光等极端天气,系统故障率超过30%。《孙子兵法》早就警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车企连自家系统的能力边界都没摸透,就敢吹“全国都能开”,这不是自信,是 reckless!
用户认知偏差加剧了悲剧。调研显示,78%的车主误以为智驾=自动驾驶,38%曾在开启功能时玩手机、睡觉,甚至有人离开驾驶座去后排取东西。这种“技术依赖症”背后,是车企长期洗脑式营销的恶果。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消费者被车企编织的“智能网联”幻境包围,却不知道每一次脱手,都是在鬼门关前试探。更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车企往往第一时间甩锅:“系统没问题,是用户没接管”,但宣传时却恨不得把“自动”二字刻在车标上。
行业阵痛正在到来。工信部要求车企安装人脸识别+方向盘压力传感器,强制驾驶员保持清醒;OTA升级频次被砍,紧急修复必须走召回流程。华为、广汽等头部企业开始调整策略,华为发布《安全倡议》强调“自驾为主、智驾为辅”,广汽要求L3用户完成线上考试才能激活功能。这不是倒退,而是回归本质——安全不是卖点,是底线。当岚图CEO卢放说出“离开安全谈智驾就是本末倒置”时,行业终于开始清醒。
这场智驾泡沫的破裂,给所有人敲响警钟。消费者要记住:智驾是工具,不是保姆,双手离开方向盘的每一秒,都是在透支生命;车企要明白:吹上天的参数,不如落地的安全,用技术冗余替代营销话术,才是长久之道;监管层更需发力:标准不是松紧带,是金箍棒,让虚假宣传付出代价,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毕竟,在智能驾驶这场关乎生死的竞赛中,安全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来源:破壳科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