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帝哭诉“有人欺我”,高拱问是谁,隆庆叹息“都是内官坏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19:33 1

摘要:据《明穆宗实录》记载,这场疾病来得蹊跷:"上不豫,命太医院官诊视"。皇帝右手腕生疮化脓,导致连续两个月无法上朝。

隆庆六年(1572年)正月,36岁的明穆宗朱载坖突然病倒。

据《明穆宗实录》记载,这场疾病来得蹊跷:"上不豫,命太医院官诊视"。皇帝右手腕生疮化脓,导致连续两个月无法上朝。

经过御医精心治疗,到闰二月十二日,这位登基刚满六年的皇帝终于强撑病体重临朝会。

这日清晨五更三点(约凌晨4点),奉天门鸣响晨钟。内阁首辅高拱与次辅张居正像往常一样,从内阁值房赶往朝会现场。

当二人行至会极门时,突然看见本该端坐奉天殿的御辇停在御道中间。

高拱心头一紧,转头对张居正说:"皇上不去上朝,难道要改去文华殿?"话音未落,几名太监疾驰而来,传旨急召阁臣。

两人快步赶到御辇前,只见穆宗面色铁青站在台阶上,周围跪着瑟瑟发抖的太监。

见到高拱,皇帝突然死死抓住他的衣襟。高拱赶忙跪下:"皇上为何动怒?这是要去哪里?"

穆宗脱口而出:"朕不回宫了!"高拱大惊,连声劝慰:"皇上不回宫还能去哪?请陛下三思回宫。"

僵持片刻,皇帝突然松手改握高拱的手腕,露出尚未痊愈的疮口:"你看,痂还没掉呢!"

在通往乾清宫的御道上,穆宗始终紧握高拱的手。

据高拱晚年回忆录《病榻遗言》记载,皇帝突然连声感叹:"我大明二百年天下传至今日,若国有长君实乃社稷之福,奈何东宫太小!"每说一句就重重跺脚,握着大臣的手越发用力。

穆宗又突然说“有人欺负我”,当高拱询问"何人无礼"时,皇帝幽幽道:"还不是那些内官(太监)坏事!先生你哪里知道..."

这段史料在《国榷》中得到印证:"帝执拱手行,数叹东宫幼冲,且曰'内臣坏事'"。

行至乾清宫门前,高拱依礼止步,穆宗却执意拉他入内。

进入寝殿后,皇帝仍紧握阁臣的手不放,直到张居正、成国公朱希忠跪拜时,高拱才得以抽手行礼。

这幕场景被在场太监详细记录在《司礼监日记》中。

当天傍晚,司礼监突然传旨要求高拱夜宿宫门。这位老成持重的首辅立即上奏:"乾清宫乃大内禁地,外臣昼夜留宿有违祖制"。

经反复交涉,最终高拱与张居正宿于西阙太监值房。据《万历起居注》记载,这夜高拱"衣不解带,坐待天明",而张居正则"神色自若,就寝如常"。

次日清晨,穆宗病情稍缓,高拱立即建议让百官各归衙门办公。这个细节被《明史·高拱传》特意记载:"时百官集阙下,拱请散之以安人心"。

但危机并未解除,此后四天,两位阁臣昼夜轮值问安,直到皇帝亲批"心稍安"三字,才敢离宫返家。

五月二十五日深夜,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突然急召高拱、张居正、高仪入宫。

当三位大臣冲进乾清宫东暖阁时,看到的是令人窒息的场景:陈皇后、李贵妃拥着奄奄一息的皇帝,10岁的太子朱翊钧站在榻边。

冯保手持白纸揭帖,当众宣读"遗诏":"东宫幼小,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协心辅佐..."

高拱读罢诏书痛哭失声:"臣誓以死报!东宫虽幼,必守祖宗法度!"撕心裂肺的哭声引得两宫后妃掩面而泣。

但据高仪后来向高拱透露,当时张居正"虽哭,乃面有喜色"。这个细节在谈迁《国榷》中也有记载:"居正虽号,意色扬扬"。

次日卯时(清晨5点),穆宗驾崩。巳时(上午9点),司礼监突然宣布冯保接掌印信。

这道"遗诏"引发朝野震动,因为按照《大明会典》,司礼监掌印任命需要内阁拟票。

更蹊跷的是,早在三月十六日,高拱就撞见张居正心腹姚旷拿着密封文件直奔冯保住处。面对质问,张居正慌乱承认是"遗诏事宜"。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揭露了真相:张居正与冯保早在穆宗病重时就密谋合作。

他们利用皇帝神志不清,伪造了两道遗诏。第一道强调"同司礼监辅政",为冯保干政铺路;第二道直接任命冯保掌印,彻底打破祖制。

正如高拱在《病榻遗言》中所说:"居正欲凭藉冯保,内外盘据,盗窃国柄"。

冯保掌权后,司礼监与内阁形成了诡异同盟。

这个粗通文墨的太监,所有政令都出自张居正手笔。《万历野获编》记载:"居正有所欲为,即属保矫诏行之"。

六月初十,高拱在朝堂怒斥"宦官不得受顾命",结果反被冯保诬告"擅权无君"。最终,这位三朝元老被勒令"回籍闲住",张居正则踩着盟友登上首辅宝座。

这场政变彻底改变了大明权力格局。正如《明史·张居正传》所言:"居正既得政,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而那位在御道上被皇帝紧握双手的老臣,只能望着北京城渐渐远去的城墙,在《病榻遗言》中写下最后的忠告:"乱祖宗二百年之法度,为国家自古以来未有之大事"。

来源:巴州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