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易婚独自撑起50年边境繁荣,三娘子如何让四代蒙王言听计从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15:57 1

摘要:你可曾想过,在历史的漫漫烟尘中,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历经四次婚姻,却能让四代蒙古王都对她言听计从,独自撑起明蒙边境长达 50 年的稳定繁荣?她就是三娘子。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究竟有着怎样非凡的魅力和智慧呢?

你可曾想过,在历史的漫漫烟尘中,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历经四次婚姻,却能让四代蒙古王都对她言听计从,独自撑起明蒙边境长达 50 年的稳定繁荣?她就是三娘子。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究竟有着怎样非凡的魅力和智慧呢?

阳春三月,到八达岭长城游览,但自下了摆渡车后,步行到长城入口段,却看到几处雕像,有明朝蒙古人市马的,售卖口菇的、动物毛皮的,等等。去时并没有感到好奇,但从长城上下来,经过三娘子雕像广场时,看到了三娘子为明蒙边境人民带来了50年和平繁荣,但我始终不明白,三娘子和长城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把三娘子雕像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呢?

带着以上疑问,我于是在历史的海洋中徜徉,搜索关于三娘子的点点滴滴,通过了解,认真让我认识了三娘子在明蒙关系中的杰出作用,把三娘子塑像立在长城脚下,实不为过。

三娘子为明蒙和平、边境稳定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有她在就有边疆的稳定,她就像长城,可以平息烽火,化干戈为玉帛,持续造福长城内外各族人民。

三娘子的一生传奇, 三娘子出生在蒙古瓦剌奇喇古特部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武双全,能琴棋诗画,能骑马射箭,长相美丽漂亮,她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子,对上层政治、草原部落事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

蒙元退出大都后,内部争斗不断,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盘居于漠南鞑靼首领率部向漠西征伐,漠西瓦刺首领哲恒阿哈处于劣势,为避免两败俱伤,哲恒阿哈遂派使者向鞑靼首领俺答汗传递和亲之意,以联姻止战。此时,哲恒阿哈的女儿原名叫奇喇古特,年方9岁,身材高挑,圆脸柳眉,性情豪爽,能歌善舞,作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被献于俺答汗,而俺答汗此时已50岁,被奇喇古特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更为她的聪明伶俐所折服。于是,三娘子成为了俺答汗众多妻妾中的一员,由于此前俺答汗已有两位妻子,奇喇古特嫁入俺答汗后,习惯上被当地人叫做“三娘子”。

进入俺答汗营帐的三娘子,平时跟随俺答汗外出巡游,围猎骑射,她积极参与部落事务的管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亲和力,在部落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当时,各个部落因为草场、牲畜等问题,经常发生误会或冲突,经过三娘子几番调解后,便和好如初,一些矛盾瞬间化为乌有,为此,三娘子的行为常常让俺答汗佩服的五体投地。

隆庆二年(1568年),俺答汗携19岁的三娘子,向西征阿尔泰山脚下的卫拉特部落时,顺利产下一子,俺答汗非常高兴,举全部族人大设喜宴,欢庆七天七夜。自此,三娘子深受俺答的宠爱和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这时,她已小有声望。为她在蒙古部落的团结稳定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俺答汗虽然统一了蒙古各部,但与明朝之间长期处于胶着的敌对状态,鞑靼俺答汗时不时率骑南侵,进入长城内地,抢掠财物和人口;明军则出边北伐,烧荒捣巢,打马赶帐,长城内外边民民不聊生,居无定所,边疆一片萧条景象。

古长城

明代营造长城图像

隆庆初期,1537年,俺答汗统一了蒙古地区,多次向明廷提出求贡,希望明廷开放边境,互市贸易,但明廷对其缺乏信任,20多年来,俺答汗求贡均未实现,边境纷争也从未间断。

1571年,俺答汗的孙子把那汉吉因婚姻纠纷问题,迁怒于俺答汗,遂欲举兵反叛俺答汗,但实为飞蛾扑火,一怒之下,带领数十人部下,南下投靠明廷。

俺答汗十分恼怒,欲率部犯明,在此情急之下,三娘子力劝俺答汗,灵活处理,不可鲁莽用事。此时,在山西起义的白莲教首领赵全已躲藏至蒙古地区,是引爆明廷的一颗定时炸弹,因此明廷也嫉恨于鞑靼俺答。三娘子力促用赵全等人和把那汉吉进行交换,并签定和平协议,双方实行互市贸易,实乃两全其美之事,俺答汗欣然赞同。

该事件史称“隆庆和议”。这一协议的签订,结束了明蒙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状态,开启了和平互市的新局面。

隆庆和议后,三娘子积极推动双边贸易,明廷沿边万里边城开放了十一个马市,每座长城关口均可以自由贸易,于是,蒙古人的马匹、皮草,中原的茶叶、丝绸、精美瓷器,交易火络,给各民族生活带来了方便,明蒙止戈罢战,兵士休养生息,长城内外一派繁荣景象。

1571年,隆庆5年,明廷鉴于俺答汗对蒙明边境稳定和繁荣经济中所做好的贡献,敕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同时,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1581年万历9年,俺答汗75岁去世,三娘子才31岁,正值韶华英年,三娘子又如何成为了俺答汗儿子的妻子呢?

按照蒙古当地习俗,俺答汗大儿子必须“收继婚”,将三娘子收入自己的继婚,方可承继大位,同时,俺答汗临终前,赐给三娘子很多部属和马匹,别说他不想娶三娘子。由于黄台吉也快60岁了,在三娘子眼中,他又老又丑,三娘子本想率部属远遁,享受人生的自由。

美岱召

明廷深知“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得知该情况后,即派重要大臣前去劝说三娘子,三娘子为明蒙百姓深虑,决定以大局为重,并劝说黄台吉继续保持边境稳定,履行隆庆和议各项条款,在三娘子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继续和明朝保持了友好和平关系。

后来,扯力克即位,三娘子将王印传给扯力克,并嫁给扯力克。扯力克年轻气盛,对明朝边境时有侵扰的想法。三娘子深知此举的后果,她严厉斥责扯力克,并以自己的影响力约束部落的行为。在三娘子的威严下,扯力克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明蒙边境的和平得以延续。

嫁给扯力克时,三娘子正37岁,三娘子有想隐退想法,自行练兵数万,筑城别居,岂不快哉!

但问题来了:这些年边疆稳固,没有了三娘子,谁还能保证不再烽火再起?

明朝兵部总侍郎总督宣大及山西军务的郑洛认真分析时局,欲感到三娘子隐退对安塞宁边不利,立即派重要官员前去周旋,先做扯力克思想工作,你扯力克可别狂盲妄自大,夫人已经三世,九州民众无不信服,你娶了三娘子是王,不娶三娘子啥也不是,大明王朝将另封顺义王予他人,你这个蒙古王也做不成。

同时,当时三娘子的部下也都力劝扯力克娶三娘子。扯力克经不住众人劝说,终于回心转意,将他的几位妻妾全部弃掉,独爱三娘子一人。

三娘子不但熟读诗书,机智多谋,还兼具文韬武略。

万历十九年(1591年),宣化镇史、车三部首领发生叛乱,在边境进行抢掠,三娘子闻讯,立即亲自带兵平叛,最终将叛乱分子擒获,边塞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三娘子不仅致力于维护明蒙边境的和平稳定,还积极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她的倡导下,蒙古部落学习汉族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艺,许多蒙古牧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

同时,汉族的文化也在蒙古草原上传播开来。三娘子鼓励蒙古贵族子弟学习汉文经典,聘请汉族教师传授知识。在她的府邸中,常常能看到汉族文人与蒙古贵族交流的场景。那个时期,凡到从内地到西部的汉人,都能得到三娘子的恩典,分给土地,马匹,让其安居乐业。

在互市过程中,三娘子总是骑马带队到市场进行监督,严惩偷盗侵扰之事,无论哪个民族的百姓,都不准欺行霸市,发现后重处。明朝政府规定,凡蒙古人要到内地进行做生意,必须持三娘子的签字单方可放行,否则免谈。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了明蒙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娘子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之久,她的功绩得到了明蒙双方的高度认可,就是在民间,三娘子也以封神一般的存在。

在蒙古草原上,三娘子更是被尊称为“也儿克兔哈屯”,意为“聪慧美丽的夫人”。她的事迹在草原上代代相传,成为蒙古人民心中的传奇。

明朝廷两次敕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有三娘子在,就可宁边安塞,史藉称她““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 在她掌权的数十年里,四代顺义王均接受明朝封号,和明朝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既符合时代的发展,要顺应人民的需要。

俺答汗在被封顺义王后,开始营造王城,该城建成后,明廷赐名“归化”,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

在民间,为三娘子吟咏诗词的诗人数十人,如徐渭、于慎行、汤显祖等,留下赞美三娘子文治武功的优秀诗篇数十篇,如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题忠顺三娘子图》题诗:“马上琵琶出汉宫,明妃远去为和戎。尚输忠顺三娘子,三嫁都宣保塞功”。

该诗表达了一位蒙古王妃,懂诗书会诗画,能歌善舞,一生为明蒙关系稳定和平,赞扬了她为长城内外边疆人民的安定团结、繁荣经济立下了不朽功勋。

后世为了纪念她,现在的美岱召,被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始建于俺答汗封为顺义王后,建造的迈达里庙,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喇嘛庙,还有其附近的一座三娘子庙,里面供奉着三娘子的塑像,每逢初一、十五,重大节日,方圆几十公里的村民都到庙里为她献上鲜花,设供祭祀、奉香叩首,以纪念她为民族融合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如今,再到八达岭,沿着陈设口蘑贸易像、皮草贸易像、茶马互市群雕像的街道,再到三娘子雕像广场,我们就不难理解,长城原是防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城墙,因为有了三娘子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当时明蒙边疆的人民才能得以安居乐业,不再承受无休止的兵乱之害。每登长城,必忆三娘子,三娘子的故事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我们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努力奋斗。

茶马互市

口蘑贸易

在今天,海峡两岸仍未最终统一,我们依然可以从三娘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地为实现民族团结、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而勇毅前行。让我们铭记三娘子这位伟大的女性,传承她的精神,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绿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