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烈士肖思远的故事早已被全国铭记,但今年的阅兵仪式上,他的身影又一次“出现”了。那不是幻觉,而是他的弟弟——肖荣基,怀揣着哥哥的照片,走进了军人的方阵。母亲眼含热泪地说:“他把他哥也带去了。”这句平实的话,藏着中国家庭最深沉的爱,也藏着那些普通人对国家的承诺。
烈士肖思远的故事早已被全国铭记,但今年的阅兵仪式上,他的身影又一次“出现”了。那不是幻觉,而是他的弟弟——肖荣基,怀揣着哥哥的照片,走进了军人的方阵。母亲眼含热泪地说:“他把他哥也带去了。”这句平实的话,藏着中国家庭最深沉的爱,也藏着那些普通人对国家的承诺。
肖思远,这名字大家并不陌生。河南小伙,曾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军装——一身橄榄绿,穿进了心窝里。他梦想军旅,青年时便
走进了部队,后来以生命守护边疆。喀喇昆仑那场战斗,他和战友们宁死不退,以血肉之躯抵挡铁棍与石块。青春戛然而止,成为永恒的界碑。他的日记写过:“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陈祥榕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了无数人心中的誓言。
家乡新乡,烈士噩耗传来,父母几乎要被打垮。但他们没有让悲伤永远占据生活。母亲依然会给儿子带去最爱的果冻,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无法割舍的思念。这份温情,像那些缝补过的衣服,破了还能缝,情却一直在,哪怕儿子已不在身边。
但故事没有到此结束。弟弟肖荣基拿起了哥哥写过的日记,把那些关于梦想、理想和祖国的句子压在心底。很多家庭对于逝去的亲人只剩回忆,而肖家选择用行动让这份遗志继续燃烧。2019年,在哥哥牺牲两年后,18岁的肖荣基毫不犹豫地去参军。离家那天,把兄长的照片塞进迷彩服胸口的口袋。他嘴里还嘀咕:“希望哥哥能见证我的成长。”这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担当。
刚到部队,肖荣基的成绩一般,好几个科目都只是刚及格。有人觉得英雄的弟弟理应一鸣惊人,可是真实生活又何止是电影剧本?一身汗水、一次次摔倒爬起,全靠咬牙坚持——因为他不允许自己只挂着“烈士弟弟”的身份。他不是来做背景板,他要跟哥哥一样,成为真正的军人。
这一年,肖荣基终于以优异表现拿下三等功。母亲在电视机前看到小儿子参加阅兵,远在新乡,一屋子的邻居围着屏幕,她眼睛发亮,泪水也止不住。她说,“他把他哥也带去了,思远看到一定很高兴。”这句话听似朴素,却比诗还动人。失去一个儿子后,她把全部的希望和信念寄托在另一个孩子身上,这不仅是母亲的坚强,也是老百姓对国家的责任和热爱。
阅兵现场,父亲被邀请参加,说了句:“放心吧,祖国没有忘记你们。”话语掷地有声,不是英雄的豪言壮语,而是父亲对两个孩子、对千千万万烈士家庭的交代。
这家人其实很普通,农村生活,爱吃果冻的小伙子,爱操心的父母,却教出了两个心系祖国的军人。在中国,这样的家庭很多。每一次人物故事的落点,实际上贯穿着无数个类似的家庭,默默而坚定。让烈士精神不只是悬挂在烈士陵园,更是真实绵延在日常琐碎中。
如果说阅兵是国之大典,那么肖荣基就是所有英雄精神的缩影。他没有高喊口号,没有把痛苦过度渲染,用自己一步步的成长,完成了哥哥未竟的事业,也让母亲的泪水里多了一点慰藉的笑意。
烈士走了,精神还在。兄弟接力,家庭延续。中国的和平,来自于这样的无声坚守。每一场纪念,不只是缅怀过去,不只是感动自己,更是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把那些清澈的爱化作各自岗位上的点滴守护。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