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的诗词教学传统!一起来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7:31 1

摘要:葛本成教授长期致力于河南大学校史整理与研究,编著出版《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系统梳理文学院的编年资料;先后发表《关百益与河南大学关系考论》《与消失的大金钟》《金梁吟社钩沉》《风过有声留竹韵——忆陈信春教授》《河南

一部《金梁吟社诗词校注》

让一个消失在战火中的文学社团重见天日

它不仅填补了河南大学校史的空白

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

河南大学诗词教学的真实面貌与独特方法

↓ ↓ ↓

浮出水面的河南大学诗词教学传统——葛本成《金梁吟社诗词校注》序

葛本成教授长期致力于河南大学校史整理与研究,编著出版《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系统梳理文学院的编年资料;先后发表《关百益与河南大学关系考论》《与消失的大金钟》《金梁吟社钩沉》《风过有声留竹韵——忆陈信春教授》《河南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合影》等系列考证文章;最近又倾三年之力完成《金梁吟社诗词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版)。过去我们整理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院史,一直感到建院初期的历史是个薄弱环节,因为史料难得,我们对20世纪20-30年代文学教育活动多有云遮雾罩之感。可喜的是,葛本成教授上述史料整理与研究成果,使河南大学当时的文学社团和社团刊物的历史脉络逐渐呈现出来,河南大学诗词教学传统逐渐浮出水面。

20世纪20-30年代,邵瑞彭、卢冀野、蔡桢、姜亮夫、刘盼遂、朱湘、刘节、缪钺、郭绍虞、朱师辙、蒙文通、高亨、嵇文甫、段凌辰、胡汝麟、李笠、萧一山、余协中、涂公遂等一批名师曾任教于河南大学。

邵瑞彭

段凌辰

涂公遂

武慕姚

在他们的影响下,文学社团和社团刊物不断涌现,师生们通过社团活动,相互唱和,共同推进了诗词研究、教学与创作。早在20年代,河南大学就形成创作与研究并重的文学教育传统:1925年1月,由国文系学生魏世珍、许敬参发起的中州大学学生组织文艺研究会成立并创办《文艺》,李敬斋、冯友兰、张鸿烈、黄际遇先生担任名誉会长;同年10月,王志刚、段凌辰教授创办《孤兴》期刊,刊发国文系师生的研究论文和诗词作品。1928年秋,陈治策等成立晨星社,创办《晨星》半月刊;同年,学生魏世珍、李武乔、吴汝滨等成立励学社,创办《励学》,李笠、郭绍虞担任指导。

1931年,学生郭登峦等成立文学社团心心社,创办文学半月刊《心音》,刊发师生的旧体诗词作品,李廉方、缪钺先生分别题词鼓励;同年3月,刘曜(尹达)、郭登峦、吴重辉等学生发起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1932年11月2日创办会刊《庠声》(《河南民国日报》副刊),中国文学研究会以阐扬国学、研究文艺为宗旨,文学研究会导师有傅铜(字佩青)、邵瑞彭(字次公)、傅岳棻(字治芗)、胡汝麟(字石青)、许逢熙(字季康)、高亨(字晋生)、段凌辰、嵇明(字文甫)、朱师辙(字少滨)、尹炎武(字石公)、蒙文通、卢前(字冀野)、蔡桢(字嵩云)。1932年卢冀野教授创办《会友》;1933年邵瑞彭、卢冀野教授创办《国学周刊》,编印《夷门乐府》,刊发学生习作。1935年学生潘世锡主编《救国先锋》,邵瑞彭、胡石青、嵇文甫、高亨等捐款资助。在开封“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郭登峦、徐世璜、袁郁文、吴重辉、赵本襄、刘曜、裴鸿泽等参加反日救国会,积极参与编辑《抗日血钟》。1930年至河南大学潭头办学时期,河南大学还先后创办《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河南大学文学院季刊》《河南大学文学院学术丛刊》等。

从以上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来看,河南大学诗词研究、教学与创作并重的传统形成于20年代,鼎盛于30年代中前期,其核心的引领者是邵瑞彭、段凌辰、卢冀野、蔡嵩云、缪钺等著名教授,他们都热衷于参与社团活动,辅导学生诗词创作。邵瑞彭(1887-1937)是早期同盟会会员、国会议员,曾反对曹锟贿选,为全国统一而多方奔走,他师从廖季平、朱祖谋,武慕姚、涂公遂则师从于邵瑞彭;段凌辰师从黄侃,“亲炙惟黄(侃),私淑惟章(炳麟)”,于安澜、宋景昌、牛庸懋则师从段凌辰习作诗词。卢冀野受教于词学大师吴梅,参与吴梅组织的师生词学社团活动,成为研创合一的词学教授,他先后在金陵大学、光华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国公学(上海)、四川大学等高校讲授词学课程,在指导诗词社团活动方面经验丰富,1931-1933年任教于河南大学期间,在推动河南大学诗词教学与创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1年,邵瑞彭应聘任河南大学国文系主任,蔡嵩云、卢冀野同时在河南大学任教。在他们的引领下,河南大学词学研究与创作闻名全国。1933年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创刊号曾刊登词坛消息:“南北各大学学词教授,据记者所知,南京中央大学为吴瞿安(梅)、汪旭初(东)、王简庵(易)三先生,广州中山大学为陈述叔(洵)先生,湖北武汉大学为刘洪度(永济)先生,北平北京大学为赵飞云(万里)先生,杭州浙江大学为储皖峰先生,之江大学为夏臞禅(承焘)先生,开封河南大学为邵次公(瑞彭)、蔡嵩云(桢)、卢冀野(前)三先生,四川重庆大学为周癸叔(岸登)先生,上海暨南大学为龙榆生(沐勋)、易大厂(韦斋)两先生。除吴、卢两先生,兼治南北曲外,余并词学专家……”,邵瑞彭、蔡嵩云、卢冀野都是《词学季刊》的重要作者,他们在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词作。由此可见河南大学在当时大学词学教育与创作中的地位。

金梁吟社是20世纪30年代河南大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社团,也是中国现代词学史上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诗社。该社成立于1936年3月12日,由正声诗社更名而来。该社团创办的宗旨,也是以社团活动的方式,推进旧体诗词研究、教学与创作,邵瑞彭为名誉社长,国文系学生潘世锡为社长,朱守一为编辑部部长。金梁吟社先后办有社刊《金梁吟社》、《河南民报》副刊《金梁吟社》周刊、《河南大学校刊·文艺副刊》。从《金梁吟社诗词校注》所收诗词,可以看出20世纪20-30年代河南大学诗词研究、教学、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主要方法。

其一,帮助学生学习中国诗词发展史,感悟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诗词创作的艺术风格。

在金梁吟社成立之际,邵瑞彭曾为社刊题词,殷切表达对金梁吟社成员的期待,他希望社团接续中国优秀诗词传统,“梁园风雅今能继,岳色河声起万喑。莫漫登坛拜何李,要知八代有遗音” 。这是教授们诗词教学共同的追求,段凌辰1933年创作《题三十韵》,从“秦诗作夏声”开篇,依次评点汉、唐、宋、元直至民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与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殷切期待,“诸公赓旧章,先民亦易逮。行见神明业,光芒照万代”。这首诗可以说是以诗写的“诗史”,是在其《中国文学概论》《选学丛说》《选学笔记》《汉魏六朝赋选》《八代诗选》《和沈休文乐府诗》等著述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教学“心得”,可谓功力深厚,用心良苦,便于从学者更好地掌握中国诗词演进的规律。该诗辑自1936年9月1日《进德月刊》第2卷第1期。同期还刊发原国文系王志刚教授《和凌辰兄题夏声周刊三十韵兼陈钟君应梅》,从此类论学诗,可见教授们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热忱与方法。在导师们的影响下,学生也喜欢写诗表达学习诗词史的收获,武慕姚《上黄先生诗》等诗作,都是典型的论学诗,从中也可看出学生们在诗艺上百炼精进的状态。

02其二,要求学生拟写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人诗作,与历史对话,体悟古代诗词的思想表达与艺术特征。

教授们重视传授诗词曲创作的经验与方法,蔡桢任教河南大学期间编著《作法集评唐宋名家词选》,在此书《例言》中,他特意说明:“本编为河大国文系《词选》讲稿,所选各名家词,以作法昭著可供学子取则者为准,故与其他选本微有不同。”他在《庠声》(《河南民国日报》副刊)“梁苑词录”开栏语中讲述作词方法:“作词之要,首意境,次结构,次修辞,有辞而无意,有句而无篇,非佳制也。上庠诸子从余学词,颇会斯旨,循是而进,庶不惑于歧趋乎,爰录其课作之可观者。”王元生在《宛转歌跋》中也谈及卢冀野的词曲教学方法:“元生负笈上庠,学曲于金陵卢冀野先生。先生妙解声律,文藻秀出,为当代名家,且教导多方,诲人不倦。二年之间,或者依谱填词,或者歌筵按拍。盖自诚斋而后,中州交运,复于是焉。元生不敏,略窥其渊源。”

收入《金梁吟社诗词校注》中的诗词,多为师生雅集(宴集、禊集、禊饮、依约)的产物,诗词中多见“拈字”“用韵”“分韵”“依律”等词,意在学习古诗词的声律与风格。这些诗词多为写景抒情之作,诗多用典,内容多为思乡怀远、时光流逝、俯仰今古等思想、情感、情绪。许多诗词无关时事,无关国运,好像文字游戏,全无现实关怀,作为诗歌来看远非上品,但从诗词教学角度看,倒是不乏意义。许多诗词都是社团成员学习诗词传统、锤炼诗艺之作,他们在诗词创作中以古人的方式诉说历史,以古人诗句与古人对话,有助于培养历史情感与审美表达能力,如潘世锡《丙子重上巳玄圃雅集用张茂先分韵予在汴未与主人代拈冠字》中“梁苑池馆平,隋堤歌舞散。姑洗音阒寂,胡笳声凄断”,从视觉与听觉景观的变革,发古今兴衰之叹,不失为诗学教育的有效方法。

填词、拟作、集句等创作行为,也是一种诗学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方式。拟作古诗可以深化对中国诗词史的理解,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旧体诗的形式。《金梁吟社诗词校注》中收录的大量拟作、仿作、唱和诗,可能都有着掌握旧体诗形式的意图,一如书法艺术中的描红,通过长期的模仿,才能够创造性使用。譬如,牛庸懋教授大半生创作二千多首旧体诗,近二千首词,他的旧体诗词创作也是从模仿古人开始的。1940年他选修段凌辰教授讲授的《历代诗选及习作》课,从而沿着写旧体诗的道路越走越远而流连忘返。“当时我写旧体诗,主要是模仿王、孟、韦、柳和陶渊明等的诗的风格,并且很羡慕李贺带着古锦囊到旷野里去寻诗”,经过长期仿作与创作,“段先生曾对我说:‘你运用旧体诗的形式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了,今后不必再写白话诗了。’”今天看来,师生雅集唱和、拟作、集句等活动,也是一种传承传播古典诗词的有效方法,其效果远胜于当今流行的诗词大赛。

其三,力矫诗词(文学)之弊病,倡导社团成员密切关注国运与民生。

金梁吟社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对文学有着远大的抱负与理想,邵瑞彭教授心忧“四野走豺狼,深堂巢燕雀。朝令暮复更,浑沌不可凿。礼乐失其常,纲纪败其约”的现实危机与文化危机,他激情满怀地召唤诗社成员:“谁能振高响,藉以讽时恶。谁能发清音,以为重门柝。化俗令其醇,移风振其弱。香草见性情,美人喻栖泊。金梁多高人,诗怀常磊落。何不结社吟,因风传远铎。”金梁吟社在征求社员启事中说:“窃以隋堤汴水应多抗节之人,魏馆梁园不少高音之客,何如轩开绿斐,社起白莲,咏别咏怀,直抒积恨之苦;歌食歌事,以备采诗之风。庶使风雅之音于今有作,文采之盛旷世犹传。”社团活动注重表章诗教,砥砺风节。卢前教授则尖锐批评“文学之敝至今日而亟矣”,“尝见文人,言必男女,以为恋爱以外无文学”,甚至由此曲解《离骚》《国风》,“非男女之不可言,患言之尽于男女也。非男女之不可言,患言之止于男女也。言尽于男女者陋,言止于男女,失之浅。止于男女,而犹描绩子中冓,形容于床笫。美其名曰文学,实淫辞也”,“国家事已至此,士风之颓靡日益甚。文学之士,能辞咎乎。惟望来者之努力,扩疆域于文章。持之以正,则气象日以新”。“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卢前引领学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他在“梁苑曲录”第一期开栏语中说:“乾荷叶者,元刘太保因宋亡而作也。昨岁九月,关东之变,犹然未之,余深耻焉,尝愤而为《辽阳鹤》二章,用太保旧调。南青为之谱。上庠诸子,从而和之。得若干首,录如左方。读是词者,倘亦北望而兴麦秀之嗟乎?噫!”

在国家危亡、风雨飘摇之际,金梁吟社师生也不乏强烈关注现实的诗作。段凌辰《甲戌教师节书感三十韵有序》尖锐批评日寇侵华暴行与国民党的不抵抗,并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吾侪主教者,正义所从出。神州苟不亡,小雅岂尽失。持此教士子,人人怀内热。口诵复心惟,孜孜不遑歇。庶几三年后,转凶可为吉”。刘惟城(1916-1987)在学生时代加入左联,1935年参加开封“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组织青年会剧团,演出救亡话剧,在读期间创作《吊东北义勇军》:“宁为厉鬼不为奴,云暗荒原五月秋。白水血污魂寂寂,黑山归梦恨悠悠。五年痛耻何时雪,万里疆舆竟未收。回首可怜歌舞地,南天东望泪横流”,令人荡气回肠。刘微忱铮铮铁骨,现代诗与旧体诗俱佳,其现代诗《催征曲》、旧体诗《悲歌》在《梁吟社诗词校注》中都不失为上乘之作。尤其是《悲歌》,全诗一气呵成,可谓是抗战初期的史诗,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主诉求融为一体,是难得的名篇佳作:

拔剑倚柱朔风起,读书万卷何为耳?千里河山一夜亡,无人与国同生死!养兵百万戍疆场,抛戈背敌师南指。懦弱无能倚国联,空文一纸岂能全!途穷贯使偷安计,半壁膏腴任宰完!着眼青天白日旗,吾民孤苦有谁依?沪淞烽火连三月,第一雄关痛不归!长城已牧胡儿马,冀察边声又报危!极目中华顿可怜,不堪回首话从前!求成竟割全台地,酬款翻搜九府钱!自此海防难设备,强邻肆恣寇我边,仓冥无计挽浩劫,四万万人尚酣鼾!正是飘摇国难中,无端倭贼寇山东,明湖惨积千堆血,交涉牵连尚未终!迥思至此肝肠裂,民非民兮国非国!沙场几个是男儿?肯为神州争气节。仰天长啸气如虹,挽弓欲射胡天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金梁吟社诗词校注》收录了段凌辰在金梁吟社时期的诗词作品。段凌辰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凡二十年,抗战时随河南大学辗转播迁,1947年英年早逝。其《选学丛说》曾获国民政府学术著作三等奖,是著名的选学专家,河南大学评价其“循循善诱,所至均得学生爱戴,喜读书,博闻强记,尤善属文,风格高古,一如其人”“精通文史,颇多创见”,蒋鉴璋评价其“诗善五言,浑朴苍劲”。他在教学研究之余诗词创作不断,已刊行诗词集《和阮嗣宗咏怀诗》《和沈休文乐府诗》《集句浣溪沙词》,但其《掇英楼诗集》一直未刊行。《金梁吟社诗词校注》收录其诗作49首、词作16首,并通过校注诠释了作品涉及的人物关系与事件,为段凌辰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尤为可贵者,段凌辰曾给王皎我的诗集《桃色三三曲》题诗《赠王皎我三十二韵》,认为其诗“托辞无端崖,陈义达窔奥。芸芸生民理,君实会其要”。给钟应梅诗集题诗《题钟应梅二十四韵》:“愿君为长歌,慷慨陈时变。庶可励国士,兼以警私擅”,“寒夜读君诗,临渊生歆羡。黄钟久不闻,瓦釜寰区遍。相期障颓波,风骚共游衍”。从两首题诗中可见段凌辰真性情,面对国家危难,他期待张扬《小雅》传统,他真正喜欢的是钟应梅等性格刚直、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学生,他把他们视为知交,并借此题诗抒发社会理想与文学理想。

《金梁吟社诗词校注》在史料钩沉方面殊为不易,因为该社团的社刊《金梁吟社》早已刊亡目佚,无迹可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学校内迁,邵瑞彭教授病逝,诗社活动即告终结。此后,金梁吟社作为河南大学的文学社团,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从少数当事人的回忆文字中,可以看到该社团的只言片语。曹辛华等现代词学研究者亦曾在著述中提及金梁吟社,但因史料严重匮乏,尚未能窥其全貌。为了复原金梁吟社社团活动和诗词创作的基本面貌,葛本成教授对相关的史料线索穷追不舍,《金梁吟社诗词校注》搜集了散落于《河南大学校刊》《进德月刊》《民生》《河南民报·金梁吟社》与孙诒鼎《拜禊堂诗话》等处的诗社社员作品,以人寻诗,以诗寻人,以诗存史,为世人呈现出金梁吟社师生互动的基本面貌,呈现出社团成员主要的创作成果,也呈现出该社团与全国旧体诗词创作的关联。在我看来,该书是对中国近现代词学研究资料的一个补充,亦有效填补了河南大学校史、文学院院史的某些空白。故在本书出版时,列入“河南大学文学院院史丛书”。

葛本成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河南大学文学院院史资料,并对文学院社团与期刊史料进行了长期的搜集整理,这些工作为《金梁吟社诗词校注》奠定了丰富的史料基础。这其中的甘苦也是可想而知的。譬如,社长潘世锡是诗社的核心人物,现存个人资料极少,《金梁吟社诗词校注》收录其诗149首,词7首。为核实原新乡市五中教师潘圣予与潘世锡是否同一人,著者亲赴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原新乡市五中已合并至该中心),查看其个人档案。为注释邵瑞彭诗作《朱守一主吟社编纂,为长歌代序》,寻找诗社社刊,著者查阅了大量史料,终于在1936年4月9日《河南大学校刊》(第114期)刊登的一条不被关注的《图书馆鸣谢赠书》消息中,看到了诗社社刊的名字——《金梁吟社》。为注释段凌辰《李玉圃先生八旬晋四寿诗》,著者多方寻访史料,终于通过《儒效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林森所写《李玉圃先生家传》,找到了基本信息:李昆山字玉圃,河南汝南县人,县附生,以笔耕自给,是河南大学原校长李敬斋的父亲。这不仅为读者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提供了参考,而且对深化理解河南大学校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潘世锡被录取到医学院,后转入文学院;周杲原在外语系就读,后转入经济系;朱守一,离开河南大学后转入四川大学就读,后加入饮河社……这些散佚的资料,首次被著者用丝线串联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一部文学院院史资料集。

邵瑞彭、段凌辰等前辈,热衷于社团活动和师生对话,明显有着建设地方文化的考虑。邵瑞彭在为学生词作《夷门乐府》所作序中写道:“曰《夷门乐府》,意在纪簪盍之胜情,期与云于肤寸,弗较攻监,弗论后先。若从此奋翮樊桐,绁马玄圃,使天水旧都,重睹文素彬彬之盛,则今日之事,……以词系人,以人系地。夷门者大梁城东门也”。收录于《金梁吟社诗词校注》中的许多诗词,是在人地关系基础上写作的,是典型的地方人写地方之作,从而赋予地方景观以文化意义。而编著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院史研究入手,钩沉稽佚,探微索隐,渐入地方文学研究,这是葛本成教授这些年所走过的研究路径。建设地方文化的热情与扎实的史料搜集整理相结合,使其对金梁吟社诗词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注释,呈现出一种时代感和融入感。

值《金梁吟社诗词校注》出版之际,特致祝贺!

(原载《中华文学史料》2025年第十辑,注释略)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当我们再次吟诵起那段岁月的诗词

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

河南大学的精神底色

是如何在一代代师生的薪火相传中

悄然铸就的

来源:河南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