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中国台湾专家蔡振元说,我们没有准备,这是真的吗?昨天看到法兴银行的一份报告,真的惊到了,原来我们早有准备。
有人说,现在形势这么紧张,我们到底有没有准备呢?
前段时间,中国台湾专家蔡振元说,我们没有准备,这是真的吗?昨天看到法兴银行的一份报告,真的惊到了,原来我们早有准备。
讲到这事,我们身在局中,很多事情可能反而看不清楚,所以老外的报告,很多时候有可能更加接近真相。
这两年我们的氛围,大家有时候有点自信过了头,很多自媒体作者也在传播大量正面信息。
我们经常说信息茧房,大致就是类似的意思。所以,我们今天看看法兴银行的报告,其中的数据值得关注。
简单介绍一下,法兴银行是法国兴业银行的简称,2024年位列全球第13名,营收1106.5亿美元,在欧洲银行中排名第四,在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9位。
所以,这家银行还是很有实力的。另外,法兴银行在欧洲来讲相对比较中立,他们的信息也相对比较权威可信。
9月15日,法兴银行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激增》,重点关注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采购进展,发现异常激增情况。
报告分析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SPR)采购即将进入关键阶段,其规模与时机选择将对全球原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报告预测,到2026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采购量或将增至2.7亿桶,日均新增采购量高达48万桶,这个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的比例接近0.5%。
法兴银行认为,中国石油战略储备采购激增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是受油价窗口期显现、储备设施支撑充足和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上调等三大因素的影响。
报告还认为,地缘政治因素仍然是重要变量,特别是对俄罗斯制裁加强,以及伊朗核协议10月到期后可能的制裁升级,都可能打破当前的供应过剩预期。
这份报告虽然没有明说,但暗含了一种意思,战略石油储备采购量激增,除了国际油价和中国本身的需求驱动之外,中国很可能在做一些特殊准备。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考量呢?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已经达到2.5亿桶,足够全国使用约90天。
2024年,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接近4亿桶,超过了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3.64亿桶。
根据权威数据披露,截至2025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约为4亿桶,可满足全国约90天的石油消费需求,达到国际能源署建议的安全标准。
如果2025和2026年,我们的战略石油储备采购量增加到2.7亿桶,那么战略石油储备总量将会进一步激增。
9月15日,路透社也曾经披露说,8月中国原油盈余飙到每天101万桶,几乎是7月的两倍。
2024年,中国以5.53亿吨的原油进口量稳居全球第一大买家地位,其中俄罗斯以19.6%的占比保持最大来源国地位。
除了大量进口石油以外,中国自己的石油开采量其实也很大。
2025年1月23日,国家能源局在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4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2.13亿吨。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原油产量在2024年全球排名第五,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
这个数字2018年还只有2400万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增长,显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持续强化。
当然了,作为工业大国和汽车大国,我们的石油消耗量也非常惊人。
2024年,中国石油消耗量为7.56亿吨,同比下降0.3%,这是近20年来第二次出现下降,主要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能源汽车普及影响。
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所以我们一向对石油开采、进口和战略储备都非常重视。
所以,事实上我们加大战略石油储备采购量,是非常正常的。
当然了,目前我们确实面临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所以做一些准备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最近几年,一直有一种说法,我们国内石油开采相对比较克制,主要依赖进口,就是因为万一发生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加大国内石油的开采量来满足需求。
另外,我们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核电、光伏和风能,前不久还启动建设万亿投资的水电站,所以我们在国外媒体当中获得了电力王国的称号。
这就是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两种能源战略的暗中博弈。作为经济大国,能源安全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当其他国家在油价波动中焦头烂额时,中国正以战略定力,向世界展示大国智慧的真正内涵。
或许再过几年,我们对传统石化能源的依赖将会进一步降低。
来源:金梅煮酒珠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