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菜价到天价,再到血崩:白银世纪操纵背后的疯狂、博弈与教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7:14 1

摘要:1970年代,白银还只是贵金属里的“小弟”,长期趴在每盎司2美元的地板价上。因为价格低迷,全球银矿普遍减产甚至停工,市场对白银的关注寥寥。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得州的亨特兄弟,盯上了这个“被低估”的资产,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波及全球的资本博弈。

1970年代,白银还只是贵金属里的“小弟”,长期趴在每盎司2美元的地板价上。因为价格低迷,全球银矿普遍减产甚至停工,市场对白银的关注寥寥。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得州的亨特兄弟,盯上了这个“被低估”的资产,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波及全球的资本博弈。

他们一边大量买入实物白银囤积不卖,一边在期货市场上建仓长约,要求实物交割。这种“双重锁仓”的操作,直接导致市场流通银减少,投机需求暴涨,银价开始节节攀升,从1973年的2美元一路涨到1979年底的20美元,最终在1980年1月达到历史最高的50美元,涨幅高达25倍。此时,亨特兄弟控制的白银储量已占全球流通量的15%,掌握着约2亿盎司白银和数亿盎司的期货合约。

这不是简单的投机,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性市场操纵。

支撑这个惊天操作的,不只是胆识,还有资本运作的精妙布局。亨特兄弟并没有完全靠自己的钱完成这场“收银计划”,而是通过与中东沙特的金融资本合作,组建了白银投资集团,利用银行贷款加杠杆、循环抵押、不断变换身份掩盖仓位,完成了对市场的深度渗透。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打扑克,他们隐藏了全部底牌,只让市场看到冰山一角。

他们的策略核心是“战争迷雾”——让监管者和对手都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控制了多少白银。现实效果也确实如此,美国监管机构直到白银价格飙上50美元、市场几近失控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讽刺的是,很多复制他们操作手法的散户和机构也加入了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形成了全民抢银的局面。就连普通家庭,也开始熔化自家银器参与投机。

1979年底开始,交易所发现市场失控,开始限制白银期货的持仓量。1980年初,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更是直接“拔网线”——禁止新建多头仓位,只允许平仓。与此同时,美联储宣布加息,美元走强,贵金属吸引力下降。

多重打击下,白银价格开始剧烈波动,市场信心崩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1980年3月:亨特兄弟的融资链断裂,被迫平仓抛售850万盎司白银,引发连锁反应。白银从巅峰的50多美元暴跌至个位数,形成史称“银色星期四”的金融灾难。

至此,这场长达7年的操纵游戏轰然收场。亨特兄弟损失惨重,陷入诉讼和债务危机。他们不仅失去了大部分资产,还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媒体、散户、监管层统一口径:一切混乱的元凶,都是操纵市场的“邪恶富豪”。

这场世纪级的操纵案,不只是一次资本游戏,而是一次对监管、金融系统和信息不对称的集体暴击。它揭示了三个深刻的教训:

任何资产,只要缺乏监管与透明度,都可能成为操纵者的猎场。市场自由不是绝对的,当系统性风险浮出水面,政府一定会介入。杠杆是财富放大的利器,但也是金融崩塌的导火索。

亨特兄弟失败了,但他们的操作模式,却成为后世无数资本玩家争相模仿的教科书。从石油到股市,从白银到比特币,投机的游戏永远不会停,只是换了一副牌而已。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