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纸头条| 临沂:以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6:43 1

摘要:近年来,临沂市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坚持以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破村庄壁垒、聚合各类资源,实现城乡要素流通和地域资源联动,把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聚合起来,在规划、环境、产业、组织、资源五个维度推动“连片突破”,让资源分散的乡村形成“抱团突围”的发展新格局,形

近年来,临沂市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坚持以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破村庄壁垒、聚合各类资源,实现城乡要素流通和地域资源联动,把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聚合起来,在规划、环境、产业、组织、资源五个维度推动“连片突破”,让资源分散的乡村形成“抱团突围”的发展新格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沂蒙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目前,临沂市建成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片区193个,覆盖3314个村庄,占全市村庄总数的46%;片区内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3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沂蒙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规划连片引领:

“一片一策”

差异化振兴路径

乡村要振兴,规划必先行。临沂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编制全市片区建设总体规划,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单元,以中心村为基点,因地制宜对产业、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全面梳理,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来引领乡村发展。

如今,在费县上冶镇“点石成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商户林立、街市繁华。在该片区的水湖金蛋共富工坊里,村民正忙着制作金蛋等相关产品;而在水湖村物流中心,10多家快递公司忙着往外寄送金蛋等快件。

费县上冶镇水湖村金蛋晾晒场。

“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得按‘一片一策’的规矩来,规划连片共绘,形成抱团之势。”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洪吉说。费县按照“地域相邻、资源相似、产业相近”原则,规划北部蒙山前乡村振兴经济带、南部山水田园示范区、东部城乡融合共富试验区和西部乡村振兴隆起带“四大板块”,将381个行政村划为60个片区,每个片区选1—2个中心村,至少有1个特色产业支撑。同时,坚持“先育后建、连点成片、扩容拓面”,做到成熟一片、启动一片、建成一片。

“串联起18个行政村的‘点石成金’片区正是临沂‘规划先行、连片推进’的典型缩影——深度挖掘水湖金蛋、姚河扫帚、蔡庄沙发等特色手工艺制品市场潜力,通过‘强村公司+共富工坊’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费县上冶镇党委副书记陈建新说。“点石成金”片区村集体平均收入达35万元以上,仅水湖金蛋共富工坊就达300多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来自金蛋产业,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

临沂的片区规划从不是“纸上画画”,而是立足全市156个乡镇的资源禀赋,划分为农业主导、生态文旅、工业带动、城乡融合四类,再以县域为单元编制规划,立足片区村庄资源禀赋、人口、产业、配套等因素,明确中心村与一般村的“差异化分工”,差异化建设,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在莒南县东高榆村,这份规划让300年的木梳技艺“活”了过来——长期以来,东高榆村的传统木梳产业面临生产散乱、质量不齐、品牌不强等问题。近年来,当地立足东高榆村木梳产业优势和发展痛点,规划了东高榆木梳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并按规划成立木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整合12家木梳加工小作坊,引入电商直播和文创设计,把巴掌大的木梳做成了年产值近亿元的产业。“要是没规划、整合,我们还是各自做梳子的小作坊,很可能已经被市场淘汰了,哪能有现在的规模?”该合作社理事长丁明文说。

近年来,临沂市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单元,每年选取24个重点片区给予3亿元资金扶持,推动规划从“单点设计”转向“连片落地”。如今,全市193个市级以上片区均实现“一村一规划、一片一蓝图”,90%以上的片区产业布局与县域特色产业相衔接,真正做到“发展有章可循,振兴不偏方向”。

环境连片提质:

从“脏乱差”到

“宜居宜游”的蝶变

沭河流经临沭县青云镇时往西拐了个弯,这道弯里藏着数千亩栗子林,还有美丽的沙窝村。“以前村里又穷又破,沙土漫天,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现在村里一步一景,游客的车能排出好几里地,农家乐天天座无虚席。”说起沙窝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孙运剑打开了话匣子。这一切的转折,始于“沂蒙好栗”片区的建设发展,它不仅串联起周边10个村庄,更让沙窝村从“沿河穷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临沭县青云镇沙窝村成了旅游景点。

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实施“百千工程”,突出分批实施、连片整治,抓点连线成片,集成政策、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要素,全力打造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随着环境连片提质,多数“脏乱差”的落后村蝶变为“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临沭沭河岸边景色。

“我们就是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通过改造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宜居乡村、激发振兴活力。”青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晓飞说。青云镇成立“沂蒙好栗”片区联合党委,发挥沙窝村千亩栗园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引流、带动、服务”作用,打造墨林营地、26℃水站咖啡、墨林书院、青年造物营等业态,用超越传统乡村产业形态的文创、休闲、旅游、培训等项目将资源变现,实现片区有故事、有文化、有产业。

孙运剑说,他真没想到原来破破烂烂的小村能变得这么漂亮。“村里一年一变样,现在和风景区一样,返乡村民都不敢认了。”如今,每逢周末、节日,片区日均客流量达2000余人次,每年可实现经营收入100余万元,并通过分红的方式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

沭河岸边千亩板栗园里的咖啡馆。

“青云镇‘沂蒙好栗’片区依托沭河环境优势和特色板栗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村庄组团向片区抱团、农业主导到农文旅融合、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四大转变。”临沭县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王艳说。今年临沭县共规划32个片区,已建19个市级以上片区,形成了全县乡村振兴片区布局一张图。

环境是乡村的“脸面”,更是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临沂跳出“单个村整治”的局限,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推动环境连片提升:从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到污水治理、数字覆盖,再到生态发展、产业振兴,实行“一体化推进、全要素提升”。基础设施的“硬提升”非常亮眼: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04万公里,稳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全覆盖,千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55万户,冬天村民不用再烧煤取暖……

沙窝村的非遗项目。

临沂以配套和产业为线,将已实施的和美乡村和1100个“百千工程”村,依托13条市域标志性产业链和24个县域特色产业布局,串点连线成面。定期对已建成片区开展“回头看”,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抓手,系统提升人居环境,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发展模式,不断提质富民产业,强化片区可持续运行能力。

产业连片壮大:

沿“土特产”

生成“共富链”

“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可以生产1000多款中国结产品,有30多个分厂负责生产,能带动上万人在家门口就业。”郯城县红花镇院北村轩然结艺公司总经理王廷省说。红花镇“红色纽带传承”片区整合院北村及周边10个村的中国结产业资源,形成了中国结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郯城红花镇的中国结展览馆。

红花镇红色纽带传承片区拥有悠久的中国结编织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为推动中国结产业发展,红花镇建设了红色纽带传承片区,建成中国结产业园,推行创富工坊发展模式,促进村庄以产业为链条抱团发展。如今,中国结产业成了联结红花镇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红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皓说。目前,当地中国结产业链条相关企业达80余家、个体户200余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被誉为“山东省中国结产业基地”。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振兴是关键。临沂的产业振兴,始终紧扣“土特产”资源优势,通过片区化发展,把分散的“小特色”做成了连片的“大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片区共富。

费县上冶镇挖掘水湖村石膏制品特色产业优势,连片建设“点石成金”片区,让水湖金蛋火遍全国。“现在水湖村金蛋产业形成了石膏金蛋、彩绘娃娃、石膏教具、考古盲盒等6大类300余种产品,年产金蛋3亿枚,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生产-研发-销售’的全产业链。”水湖村党支部书记孙云说。如今,“点石成金”片区325家共富工坊带动1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一块石膏富一方百姓”。

水湖村金蛋产业形成了石膏金蛋、彩绘娃娃、石膏教具等6大类300余种产品。

如今,费县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镇一品”,县级层面重点培育费县山楂,乡镇层面统筹抓好胡阳西红柿、上冶西葫芦等12个特色产业,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个,胡阳西红柿、费县山楂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6.3亿元、20.87亿元,胡阳、上冶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兰陵县大仲村镇非遗资源和特色产业丰富,当地在共富发展上做文章,形成覆盖7个行政村的大宗山片区,精心挖潜培育特色优势,推进片区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整合挖掘片区蓝印花布、涝坡剪纸、索村泥陶等省市县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开发陶艺、拓印、扎染等研学课程,形成‘非遗技艺传承—研学课程开发—文化消费转化’的链条闭环。”兰陵县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室负责人钟为说。当地还紧盯片区内天烁食品、沂沟粉业、庆吉时食品、博展鸽业等重点项目,培育“一村一品”,把单打独斗的小企业串点成线,朝着“品牌化、市场化、集群化”目标发力,在县域内形成“产—供—销”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临沂坚持以产业连片发展,助推村强民富。临沂先后培育了蒙阴蜜桃、兰陵蔬菜、莒南花生等享誉全国的“土特产”,国内9成牛蒡、6成金银花、4成银杏、3成黄瓜产自临沂;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49家、数量全省第1,冷鲜肉、精制花生油、脱水蔬菜、水果罐头、淀粉糖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积极探索市场化循环经济运作模式,打造“一县一亮点,一域一典型”;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总产值1037.6亿元。

组织连片共建:

党建引领

人才大展身手

“要是没有片区党委牵头撮合,我们10个移民村还是‘各干各的’,哪能搞成农文旅融合片区?”沂水县诸葛镇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生指着环跋山水库的研学路线说。诸葛镇通过成立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委,将10个水利移民村、第一书记派驻村“拧成一股绳”,通过“党建共抓、产业共促”,打造出集蜂蜜加工、文旅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8万元。

组织连片共建,催生同频之变。临沂打破“就村抓村”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组织地域互邻、资源互通、产业互动的村庄联合成立片区党委,带动周边村庄连片提升,以组织连片共建,实现乡村连片振兴。

为从机制体制上规范片区运作管理,费县打破“就村抓村”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组织地域互邻、资源互通、产业互动的64个村联合成立15个片区党委,将村组织建设、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事务、产业发展等各项任务全部落实到片区,实行工作一体落实、发展一体谋划、活动一体开展,推动片区与村级党组织工作有效衔接。其中,上冶镇以构建大党建推动实体化发展,取消8个工作区设置,成立4个功能型党委,明确片区党委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既加强了对片区组团发展的领导,又提高了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推进效率,探索了“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镇域共同富”新路径;兰陵县则通过组建联合党委破解“单村困境”,在17个片区全面建立联合党委,推行“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示范”工作模式。其中,银湖活力片区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党委,整合12个村级党组织力量,通过班子联建、产业联抓、治理联管,实现“强村带弱村”一体化发展,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蒙阴县,“双领双全”模式成了合作社发展的“金钥匙”——镇党委领导联合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打通“育苗—种植—储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全县268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7家联合社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6万元,入社群众户均增收1.5万元。

“片区联合党委就像强大的‘磁力场’,通过制度创新将分散的帮扶资源精准整合。”沂水县许家湖镇“榛子花开”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姜召坤说。沂水县建立党政“双组长”领导小组,组建县、片两级联合党委,推动片区联合党委实体化运作,精准调配资源,将“组团式”帮扶蓝图转化为攻坚施工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主心骨”和“领头雁”。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实施四雁孵化“百千万”工程,每年育强百名“头雁”、育精千名“归雁”、育优千名“鸿雁”、育壮万家“雁阵”,目前累计招引培育“四雁”人才20.1万名,锻造出一支“懂农事、爱农业、会经营、善治理、敢担当”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兰陵县创新建立了“头雁领航、归雁回引、鸿雁丰翼、雁阵齐飞”人才培育体系,培树市县“王传喜式好支书”43名、回引返乡创业人才1219名、培养本土技能人才2100名、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74家,建成省级示范联合体3个、市级示范场社34家,形成“能人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良性循环。

平邑县武台镇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带动。2021年,在武台镇党委的引导下,“头雁”南武沟村党支部书记董现忠和“鸿雁”平邑县武台葡萄种植合作社社长赵治肖,共同推动平邑县武台镇南武沟村村委会、平邑县武台葡萄种植合作社等联合入股,成立了平邑县葡之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给成员和农户提供化肥等生产资料、管理技术、种植销售等全链条服务。现在,武台镇形成了由东武沟、西武沟等村组成的“葡萄沟”,种植葡萄1万多亩,全镇葡萄总产量占全县的70%,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资源连片集聚:

集中力量办大事

“人地钱”向片区集聚

连片推动乡村振兴,要把资源连片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临沂坚持“人地钱”向片区建设集聚,引育“四雁”人才,搭建全市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整合闲置资源。

今年夏天,兰陵县大仲村镇车庄村的图书馆格外凉爽舒适,常有十几位学生来此阅读;车庄村图书馆外,非遗工坊、乡村酒庄、咖啡小馆遍布村内,不少游人正驻足体验。

兰陵县大仲村镇车庄村的图书馆。

“现在的车庄村庄美、产业兴、游客多,村集体年收入超过200万元,片区内6个村村集体年收入均超过50万元。”车庄村党支部书记卓自田说。车庄村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近年来大仲村镇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通过组建大宗山片区,实现资源连片集聚。不到2年时间,车庄村便摘掉了“落后”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车庄村一景。

“唤醒‘沉睡’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临沂农商银行驻车庄村第一书记欧付勇说,“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我们出地建厂、企业投资运营、村企利润分成,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园区上班,一举多得。”

“我们创新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商用新模式,盘活47处空闲宅基地,打造集非遗、民宿、美食、工坊于一体的‘大仲十八坊’,与周边大宗山朗公寺风景区呼应,实现景区片区双向互动、景村一体化发展,实现年均游客20万人次以上。”大仲村镇党委书记刘靓说。为破解乡村发展土地要素制约,当地集中盘活闲置学校、厂房等低效用地200余亩,新建、提升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电商产业园区、规模化种养殖等项目,为周边500余名群众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此外,大宗山片区统筹各级资金6000万元,引入乡村振兴合伙人12人,新增经营主体26家,形成了“非遗传承+产业振兴”融合发展模式。

“兰陵县通过‘片区化’发展模式,已建成17个特色示范片区,覆盖全县近30%的行政村,人、财、物等资源集聚效应凸显,走出了一条具有鲁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兰陵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合坤说。兰陵县建立“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统筹体系,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36亿元,实施大仲村镇等3个省级衔接推进区建设;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结合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建设,持续招引高附加值、高收益的项目落地。

乡村要振兴,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钱从哪里来”。临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原则,健全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每年市县财政保持16亿元以上投入,撬动社会资本146亿元,新增涉农贷款1015亿元;指导银行创新开发场景金融、产业链金融和订单金融等产品,29家金融机构参与“四雁振兴类”贷款投放,推出160余种信贷产品;同时,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搭建“沂蒙乡村振兴合伙人综合服务平台”,让村集体与企业“结对子、找路子”。

数据显示,自2020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来,临沂围绕产业振兴、乡村文旅、返乡人才创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双社联合贷”“四雁振兴贷”“美德信用积分贷”等信贷产品340余个,累计发放贷款超2000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888.8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37.5%,真正让“金融活水”流进乡村、润及农户、助力振兴。

临沂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更重塑了乡村的发展逻辑——它让“分散”变“连片”,让“单点”变“系统”,让“输血”变“造血”。如今,临沂市乡村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犹如雨后春笋,创建大花生、肉鸡、蜜桃等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兰陵蔬菜、郯城银杏、临沭白羽鸡、沂南肉鸭、平邑金银花等“土特产”延链提质,长三角、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产销两旺,沂蒙优质农产品持续出山越海、走向世界。沂蒙大地上,数百个乡村振兴片区正加速推进,一个“全域振兴、共同富裕”的沂蒙新乡村,正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