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密过程把控不严是保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有的涉密决策事项文件还没有印发,内容已经不胫而走,甚至为别有用心者恶意炒作,造成恶劣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决策事项就此终止。
定密过程把控不严是保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有的涉密决策事项文件还没有印发,内容已经不胫而走,甚至为别有用心者恶意炒作,造成恶劣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决策事项就此终止。
近年来,诸多本应严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人员因在定密过程中保密失责,酿成泄密案件,这些惨痛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17年2月,某银行员工李某在某单位法规部法制顾问处借调工作期间,将当时尚处于内部征求意见阶段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指导意见及起草说明拍照,并通过微信发给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郑某,造成国家秘密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范围公开传播。
经鉴定,该件部分内容属于机密级国家秘密,材料泄露将有关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处置等方面的决策过程及政策意图公开曝光,影响正常金融秩序和政策实施效果。事件发生后,李某因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2021年5月,某单位收到上级下发的秘密级工作方案,要求逐级参照制定。该单位业务部门负责人王某安排工作人员赵某负责起草方案。赵某结合以往经验,认为文件涉及业务属于常规性工作,不需要定密。
次日,他“依葫芦画瓢”拟好初稿,便草草提交到单位非涉密电子公文系统。王某审阅文稿时,未发现定密疏漏,只修改了部分文字就通过了审核。单位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见前者都签署了同意意见,便直接签发。该单位的下属单位均据此方案制文,通过非涉密电子公文系统层层转发,有的甚至发到工作微信群传达,造成泄密。
事后,赵某受到政务警告处分,王某等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均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通过上述真实泄密案件可以发现,在定密过程中发生泄密,主要是由于在各个阶段的保密意识淡薄、保密管理乏力造成的。
在事项酝酿阶段,会因保密责任边界模糊,导致涉密信息过早扩散;文件起草环节,工作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专业能力不足,对涉密属性判断失误导致定密不当泄密;文件审批流程中,审批流程流于形式,未严格履行逐级审查、分级负责机制,经手人员过多过杂,或对无关人员的防范机制缺失,最终酿成泄密风险。
一是承办人在事项酝酿、文件起草阶段应对其是否涉密有所预判,如果判断属于国家秘密,就要采取严格措施,将事项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排除一切无关人员接触、获取或者知悉的可能。
二是定密过程应严格按规范进行,细化定密工作流程,减少或避免无关人员接触环节。
三是事项酝酿、文件起草、研究周期较长或者参与人员较多的,应当先行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对事项形成的过程稿严格管理,明确参与人员保密责任。
来源:阿花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