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陇东大地的薄雾还未散尽,在国道327线K1517+500处,一座红砖建筑群的轮廓逐渐清晰。掉漆的木质门牌上“郿肖公路屯字道班”的字样依稀可见,门头的拱形铁架上“建设甘肃”四个大字和中间肃穆的五角星已斑驳褪色,却依旧散发着曾经的光芒,大门两侧“养好公路,保
清晨,陇东大地的薄雾还未散尽,在国道327线K1517+500处,一座红砖建筑群的轮廓逐渐清晰。掉漆的木质门牌上“郿肖公路屯字道班”的字样依稀可见,门头的拱形铁架上“建设甘肃”四个大字和中间肃穆的五角星已斑驳褪色,却依旧散发着曾经的光芒,大门两侧“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标语经历了几代人的描绘愈加苍劲。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个承载着庆阳公路人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屯字老道班”旧址已被妥善保护,围墙外“讲好老道班故事、传承‘八棵树精神’、践行养路先锋使命”的鲜红色大字,仿佛在告诉世人这座老道班正重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历史篇:车轮碾过的岁月年轮
郿肖公路屯字道班原属宁县公路段镇原工作区管辖。1973年元月,从地直企业抽调部分人员和“工区”工作人员及各公社交通干事组建起了现在的镇原公路段雏形,管辖郿肖公路100多公里的砂石路,下设马头坡、南李、屯字、城关、姚川、新城6个道班,有养路工70多人。
1957年冬,为保障郿肖公路全线畅通,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动员沿路18个乡近2000名民工,对郿肖公路全线进行整修和路面铺砂改造,至1958年3月中旬,共投入“民工建勤”劳动工日26000个,畜力1449头,车工(非机动车辆)7698个,运砂6255立方米,铺筑路面37公里。
1961年春,镇原县、庆城县(原庆阳县)人民政府又动员沿路千余名民工,对马头坡等处路段进行降坡、弯道改造。
1963年原庆阳公路总段以雇工和“民工建勤”的方式,对屯字街道和郿肖公路110公里至125公里处路基进行了改线。
1965年底,郿肖公路全线铺筑为砂砾路面,路面宽度为3.5米至6米。
1975年镇肖公路实施改线铺油工程,经过一年艰苦奋战,移动土方75万立方米,把“一河二原三坡两崾岘”共计44公里的公路顺利修通。
1977年完成屯字至马头坡20公里的铺油工程。至此,镇原县有了第一条宽6米的柏油路面公路,这是一条完全靠人力一锨一锹修筑起来的公路,同样也是屯字老道班参与过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
文化篇:公路精神的立体标本
沿着一条粗砺的砂石路走进屯字老道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同样是由砂石铺就的院落,干净整洁。进门后四棵柏树以方阵姿态踞守,如同被岁月定格的绿色仪仗,柏树表皮皴裂如龟甲,相互之间却保持着严格等距——时任老班长的王正国曾经说过“养路人的规矩,得从种树做起”。
柏树群左侧是一棵拥有70年历史的古柳树,古柳高处的树冠微微倾向公路,像一位永远侧耳倾听车流声的守望者,当夜色降临,月光会把树影投射到道班山墙上,枝桠的颤动恍若正在续写道班那些未讲完的故事。古柳树旁是一口古井,井边布满青苔,井深十丈有余,这口古井是屯字老道班“三件宝贝”之一。王班长回忆:“那时没有自来水,吃水不方便,我们就想打口井。没有打井机械,就靠人力往下打,每天打三米五米,越往下土质越硬越难打,终于在打了十来丈深后出水了。”这口古井井水甘甜,不仅满足了道班工人的生活用水,同时也惠及了附近的村民。
一排青砖红瓦的平房坐西朝东正对道班大门,木质的大梁是王班长带着工人们手工刨制而成,蓝色铁皮的房檐早已掉漆。檐下挂着一口古铜老钟,这口古钟是屯字老道班的“第二件宝贝”,清脆的钟声在唤醒着每一个过往清晨的同时,也将“扎根黄土高原,艰苦不怕吃苦,发扬老区精神,奉献人民群众”的“屯字老道班”精神传播到历史的时空。外墙上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红色标语彰显着老道班历代公路人的初心使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后依然清晰可见,下方刮白的墙皮脱落后漏出土墼子。这排平房共有五间,分别是会议室、大灶、库房和宿舍,房间里面陈设的黑白电视、马灯、长条椅和书籍资料等旧物件落满灰尘,仿佛在穿越时空向后辈们描绘着艰辛的养路岁月。平房北侧停放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蓝色水车和一辆手扶拖拉机,这在当时也算是稀罕物件,在道路养护作业中做出过巨大贡献,当每一轮红日升起时,分明能够感觉到它们骨子里彰显的骄傲和自豪。
院落南边是一个炒盘,重达80斤的大铁锅裹满沥青,静静陈列,那便是屯字老道班的“第三件宝贝”。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年代,工人们用它烧化沥青,一锹一车地铺就成了镇原县第一条等级公路。“这是当年最危险的家伙,熬沥青时要不停搅动,稍有不慎就会溅出火星,炒盘旁青砖的立柱上,还沾着沥青斑点。”王班长一边比划着一边说道。
教育篇:穿越时空的实践课堂
2022年,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屯字老道班为主要取景地,创作拍摄了公路主题微电影《在路上》。影片由中心干部职工自导自演,以穿越的方式实现了两代公路人的时空对话,展现公路人精神的传承和交通发展的巨大成就。影片在中国交通报新媒体首发后,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公路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并荣获2023年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报刊协会举办的交通运输行业微视频大赛特等奖。
近年来,为更好地利用老道班旧址,传承老道班文化精神,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在屯字老道班开展了大量科普教育活动。从“八棵树精神”传承教育、职工教育培训、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到专家讲座、公众开放日等,让广大干部职工以及社会群众详细了解了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更深刻感受到“老道班精神”的历史价值。“站在锈迹斑驳的老钟前,仿佛听见了老一辈道班工人晨起劳作的集结号;俯身凝视那口布满青苔的枯井,仿佛看到了他们挑水抗旱、以站为家的坚守;抚摸裹满沥青的铁锅,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用最原始工具炒拌沥青、铺就镇原第一条柏油路的炽热与艰辛”,屯字小学徐老师在带着学生参观完后感慨道:“通过了解屯字老道班的历史,我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赓续。我们将把公路人的奉献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实干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新生篇: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从砂石土路到柏油公路,从铁锹洋镐到挖掘机、装载机,公路迎来了“黑色化”的油路时代,屯字老道班和它的“宝贝”都已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公路养护的历史舞台。但老道班的感人故事,老一辈公路人的公路情结,仍然催人奋进。道班里的“三件宝贝”如今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了激励、鞭策和鼓励新时代公路人的最好教科书。
2024年,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利用屯字老道班闲置资源,优化改造了集收藏、展示、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公路文化展室,计划从历史的记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群英荟萃、改革开放谱新篇、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五个单元,全面展示庆阳公路的发展历程、公路建设、养护成果和庆阳公路人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不断弘扬“八棵树精神”,讲述“老道班故事”,为庆阳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留下珍贵记忆,铸就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为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一室多点”公路文化宣传矩阵的首批教育点,屯字老道班深刻诠释着养路人“守正创新”的深层逻辑,更承载着庆阳公路文化建设“开山辟路”的重大使命。“老道班精神”与“八棵树精神”共承一脉,彰显着公路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弘扬着公路人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呈现着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热潮。
暮色渐浓,老道班会议室的煤油灯被点亮,墙外的国道327线上偶尔有新能源重卡呼啸而过。光影交错间,寂静的老道班仿佛一座时空驿站,记录着父辈铁锹劈开顽石的呐喊,也孕育着新时代的养路精神。永不退休的屯字老道班,正以文化养路工的身份,继续铺就着公路文化传承的光辉大道。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