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价值投资似乎与创新药这类高波动、高失败率的行业天然“水土不服”。专利期有限、盈利非线性、政策扰动频繁,导致传统价值投资者在面对创新药时常常无从下手。不过,我们的实战经验表明,价值投资并未在这一领域失效,只是需要“本地化改造”——将静态框架,转化为动态
长期以来,价值投资似乎与创新药这类高波动、高失败率的行业天然“水土不服”。专利期有限、盈利非线性、政策扰动频繁,导致传统价值投资者在面对创新药时常常无从下手。不过,我们的实战经验表明,价值投资并未在这一领域失效,只是需要“本地化改造”——将静态框架,转化为动态管理,将永久护城河的幻想,转变为阶段性爆发窗口的捕捉。
本文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构化的思维,带你看清:价值投资如何在创新药领域重构适配路径。
过去几十年,价值投资的“护城河+安全边际+DCF模型+长期持有”四板斧,在消费、金融、制造等领域屡试不爽。但一旦来到创新药,几乎全线失效:
护城河不稳固:药物专利一过期,仿制药蜂拥而上,营收如悬崖坠落。比如辉瑞立普妥,巅峰销售130亿美元,专利一过,两年内跌至不到20亿美元。盈利能力极度非线性:创新药公司前期长期亏损,像百济神州十年亏掉500亿,2025年才可能第一次盈利。安全边际难构建:临床III期药物失败率高达30%,哪怕打七折估值,一旦失败,股价照样腰斩。长期持有可能是陷阱:恒瑞医药十年20倍神话,2021年后却因管线断档、降价谈判,三年跌去了70%。所以说,问题不是原则失灵,而是传统方法不够灵活。要想在创新药领域活得好,必须学会动态估值+阶段抓取+风险分层。
创新药的商业路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研发期、商业化上升期、成熟变现期。每个阶段对资金的属性要求完全不同:
研发期(5-10年):无收入、高烧钱,适合风险容忍度高的长线资金(如VC/PE资金)。商业化上升期(3-5年):收入从0开始爆发,适合成长型资金,是二级市场捕捉红利的关键阶段。成熟期(专利期内):稳定现金流,适合稳健资金,布局平台型公司或CXO(研发生产外包服务商)。如果搞错了资金和阶段的匹配,比如用短线资金投早期研发药企,结果临床未出数据,资金链先崩了,那就白忙一场。
我们建议采用“三段式配置”:
20%资金投早期研发公司(高风险高回报);50%资金投商业化拐点企业(捕捉业绩爆发);30%资金投成熟期平台型公司或CXO(稳定现金流)。这种久期与阶段的精准适配,是创新药投资的第一道护城河。
传统DCF模型在创新药上经常失效,因为它假设未来现金流是确定的,而创新药从来没有“确定”的未来,只有“可能性”。
我们建议采用“动态概率估值模型”:
企业价值 = ∑(峰值销售 × 成功概率 × 折现系数)
比如一个创新药公司有3条管线:
管线A(III期):成功概率70%,峰值销售50亿,折现系数0.6,估值=50×70%×0.6=21亿;管线B(II期):成功概率40%,销售30亿,折现系数0.4,估值=4.8亿;管线C(I期):成功概率15%,销售20亿,折现系数0.2,估值=0.6亿;合计估值26.4亿。这个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阶段性风险,而不是搞个“行业估值倍数”一刀切。
此外,评估药物的三大维度也要更新:
临床价值:疗效是否显著,比如Keytruda将肺癌五年生存率从5%提到23%,这就值钱。商业价值:市场天花板有多高,比如减肥药赛道,美国就有超过40%的人口肥胖,市场规模上千亿美金。平台价值:能否持续“出好药”,比如荣昌生物的ADC平台,一旦成熟,不止一款药能赚钱。创新药风险大,不是靠一个“好公司”就能对冲。我们建议用“稳进双驱策略”:
80%仓位:投确定性较高的公司,如有现金流的平台型企业、有明确销售产品的公司;20%仓位:投高弹性、短期有催化剂的公司(比如临床数据即将发布、NDA申报等)。此外,还要引入贝叶斯思维+监控矩阵:根据每条管线不同阶段设置KPI,比如II期临床如果ORR超过40%,就加仓;低于30%,则减仓或清仓。
这不是“拍脑袋”的风险管理,而是基于数据的动态调整。
创新药不是价值投资的坟墓,而是价值投资的“进阶战场”。只要你掌握了“三维穿透法”:
久期适配:匹配资金属性与企业阶段;动态估值:结合成功概率与现金流预期;组合风险管理:把控节奏、动态调整。那么你就有可能,在这条高风险赛道中,不仅不跌倒,还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远。
医药是长坡厚雪,创新药更是厚雪深谷。只要方向对、节奏稳,雪会越积越厚,价值也会越滚越大。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