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自媒体的底层逻辑,那些藏在暗处的认知陷阱,正在悄无声息的耗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我是唐大业,尽说大实话。
这些年,在自媒体领域投了不少钱,也赚了一些钱。
经历过煎熬,也有过收获。最大的感触是,这个看似没有多少门槛的行业,实则处处都是坑。
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总是觉得,只要会拍视频、能写文章就能赚钱。
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自媒体的底层逻辑,那些藏在暗处的认知陷阱,正在悄无声息的耗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新手做自媒体必踩的3个大坑,希望能给新朋友们一个提醒,少走点弯路。
01
你觉得好的内容,算法和用户可不买账
凌晨三点的电脑前,你盯着修改了十几遍的短视频,坚信这条视频最终能成为爆款。
因为画面里的每一帧都经过专业剪辑,涉及的内容知识点经过了反复的润色补充,连BMG的节奏都和视频内容完美卡点。
结果呢,视频发布后播放量只有两千,评论区最热门的留言是:“片头太长,直接划走了”。
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也不止发生在短视频上。有时候辛辛苦苦写了大半天的文章,同样只有几百个阅读,连评论都没有。
这就是如今新手自媒体人的现状——内容很用心也很精致,可算法和用户就是不买账。
曾见过一位教育博主,花了好几天做了一条长达半小时的课程,那内容比学校里的课件还牛,结果播放量不足500。
反而是他后来用随手拍的一个几分钟的口播视频,轻松突破了上万播放量。
这种现象就揭露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内容质量诚然很重要,但是做自媒体优先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还要学会迎合用户和平台算法,和他们来一场捕捉注意力的游击战。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平时通勤喜欢在地铁上看一些讲经济的视频,但是太长或者不感兴趣的视频,看了几秒就会划走,宁愿去刷一些可爱猫猫视频,既治愈又解压。
这就说明,在短视频时代,哪怕内容做得再好,如果无法在3秒内留住用户、15秒内传递核心价值,那么这条视频就是失败的。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图文,文章的标题不够吸引人,开头一段话难以给用户继续阅读的冲动,那这篇文章也基本废了。
而算法更是掌握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时间碎片化的规律,越是标题、封面、开头有吸引力的内容,越容易得到算法的推荐。
更残酷的是,过度追求自我感觉上的完美反而会扼杀账号的生命力。曾一位美食博主告诉我:她花三天时间拍摄的蛋糕教程,结果观众留言却是“步骤太复杂,不如直接去买”。
而她的一个竞争对手,一口铁锅、一把锅铲,一边直播做家常菜一边和用户聊天,反而吸了不少粉。
所以,用心做内容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做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平台的算法规律和潜在用户的喜好,多在标题和开头下下功夫,尽可能不要把内容搞得太复杂。
02
盲目追热点,正在掏空账号的灵魂
做自媒体,门槛最低的内容方向是什么?答案是一定是追热点。
追热点这条路确实没错,一能迅速起号,二能快速搞到流量。
但是问题来了,追热点也要有方向且掌握好力度,什么热点都追,只能害了自己,掏空账号的灵魂。
当一个热点火遍全网时,你三天连拍5条同款视频、写了三篇差不多内容的文章。
看着蹭蹭上涨的播放量,像赌徒般不断加码,直到某天发现账号被平台打上“低质创作”的标签,掉出了流量池。
更讽刺的是,那些爆款短视频和文章带来的粉丝,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新鲜感后还把你取关了。
还有些新人,明明是个垂直领域的博主,却为了流量什么热点都敢蹭。明星八卦、游戏新闻、社会民生,几乎能蹭的都蹭了。
这样的账号,要么粉丝过于“路人”,缺少价值。要么被平台判定为恶意引流的低质账号。当你反应过来流量不能这么蹭的时候,恐怕只能另起新号了。
流量泡沫的破灭,往往比想象中更快。真正的流量密码不在逮着热点就蹭,而是根据自身的定位,学会在热点中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延伸出独家观点。
盲目追热点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会让创作者失去“内容嗅觉”。
比如一位旅游博主,他平常最擅长的是挖掘那些藏在城市喧嚣背后的冷门景点,这令他吸引了无数粉丝。
然而挖掘冷门景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也不好靠广告变现。时间久了,这位博主为了赚钱开始连续打开所谓的“网红景区”。
结果呢,粉丝在评论区吐槽他:“你现在推荐的古镇,和百元旅行社大巴拉去的有什么区别?”
被粉丝一语点醒后,他开始回归初心,重新拍摄那些被游客忽略的古城砖瓦,虽然播放量暴跌,却获得了当地文旅部门的合作,这才是能真正长期变现的精准流量。
03
变现焦虑比限流更可怕
“越想赚钱的账号越赚不到钱”,这是我做自媒体多年最深有体会的悖论。
我遇到的自媒体新人,他们最多的问题是:“我到底什么时候能出10万+,何时又才能接到广告?”
想赚钱是好事,可是自媒体变现这件事是真的急不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沉淀,甚至熬下去的过程。
如果长期陷入变现焦虑,很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创作水平甚至坚持下去的良好心态,得了变现焦虑症的自媒体人,还不如让平台限流算了。
而且为了急于变现,很可能导致你去接一些三无产品甚至擦边广告。钱是赚到了,可账号说不定哪天就没了。
有位知识付费博主就曾晒出过自己的惨痛教训。两年前,已经小有名气的他推出了定价1999元的“自媒体爆款写作课程”。内容没多少干货,基本全是网上可以找到的。可他用夸张的话术收割了不少学员。
可一个月后,他就迎来了差评如潮,账号直接被平台降权。后来他转型做免费社群,每天分享写作技巧,反而通过学员自发推荐,实现了课程销售额翻倍。
这说明,信任感是自媒体最脆弱的资产,却也是唯一能穿越算法周期的筹码。自媒体不断沉淀的过程,是自我的提升,更是用户信任感的积累。
而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有觉悟有定力去熬下去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媒体想实现稳定变现同样需要半年、一年甚至两三年的坚持。
如今的自媒体运营,早已不是简单的“内容-流量-变现”线性链条。
它更像是一场与算法的博弈,既要懂得迎合算法的规则,又不能沦为数据的奴隶,学会和用户做朋友。
那些真正活下来的创作者,往往在以下三个维度找到了平衡:
1.粗糙的真实感比精致的虚假更重要;
2.长期主义的“慢变现”比收割式赚快钱更持久;
3.与粉丝的“弱联系”比强推销更有生命力。
来源:唐大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