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翻开中国历史典籍,满眼都是匈奴南下、金兵入关、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这些外敌入侵的记录。
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中国主动出击,大规模征伐其他国家的壮烈场面。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的祖先真的就那么"佛系",从来不主动出手?
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特别的气质。
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更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而不是到处打仗抢地盘。
这跟其他民族形成了鲜明对比。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确实打了不少仗,但那都是内部整合。
他把原本分裂的华夏大地重新拧成一股绳,建立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
统一之后,秦始皇做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修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这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汉朝的时候,匈奴经常南下骚扰边境。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但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主要是自卫反击,而不是要占领匈奴的牧场。
打完仗之后,汉军就撤回来了,并没有在草原上建立长期统治。
中国这块土地实在太富饶了。
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新疆到上海,什么气候都有,什么资源都不缺。
北方有煤有铁,南方有丝有茶,中原有粮有棉。
老天爷把该给的都给了,还要啥自行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当时的长安城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各国使节、商人、学者都跑到长安来朝贡学习。
日本派遣唐使一批接一批地来,就为了学点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唐朝皇帝李世民、李治这些人,手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最发达的经济,最先进的文化。
但他们从来没想过要去征服日本、朝鲜或者其他什么地方。
为啥?因为没必要啊!自己家里啥都有,何必跑那么远去抢别人的破烂?
文化软实力的威力中华文明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本领,就是同化。
不管来的是什么民族,住上几代人,基本都变成中国人了。
这比打仗征服要高明得多。
元朝的蒙古人,刚来的时候还保持着草原民族的习俗。
过了几十年,这些蒙古贵族开始学汉语、读汉书、穿汉服。
到了元朝后期,很多蒙古官员的汉文化水平比汉人还高。
清朝也是一样,满族人入关后,很快就被汉文化征服了。
这种文化同化能力实在太强大了。
与其费力气去打仗占地盘,不如让别人主动融入进来。
既节省了战争成本,又避免了血腥冲突,还能让文明得到传承和发展。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采集社会、农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停留在农业社会阶段,而且过得挺滋润。
农业社会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
农民种地、手工业者做工艺品、商人跑买卖,各司其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既然在家门口就能吃饱穿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千里之外去抢夺别人的东西?
西方国家不一样。
他们的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后就面临生存压力。
没办法,只能向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英国就是典型例子,一个小岛国硬是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和平外交的传统中国人搞外交有个特点,喜欢"以德服人"。
明朝的时候,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带着庞大的船队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等地。
郑和的舰队规模空前,最大的宝船长达200多米,比哥伦布的旗舰大好几倍。
这样的实力去征服几个小国简直易如反掌。
郑和确实这么干了吗?没有!他到哪里都是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现,送礼品、做生意、建友谊。
有些地方的土著首领不服,郑和也只是象征性地展示一下武力,让对方知道明朝不好惹就行了。
从来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一言不合就开炮,然后建立殖民地进行掠夺。
朱瞻基继位后,考虑到下西洋耗费太大,而且收益有限,就停止了这项活动。
如果换成西方殖民者,发现了这么多富饶的土地,肯定会想方设法占为己有。
中国人却选择了主动撤退,这在世界历史上真的很少见。
被动挨打的苦日子中国真正大规模遭受外敌入侵,主要集中在近代。
182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到全世界。
西方列强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开始对外扩张。
中国作为一个富饶但相对封闭的帝国,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鸦片战争是一个转折点。
英国人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竟然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清政府禁烟,英国人就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这完全是强盗逻辑,但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了,只能被动挨打。
八国联军侵华更是让人愤慨。
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欺负一个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圆明园这样的世界奇迹被毁于一旦,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略。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慰安妇,这些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血债。
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些被动挨打的历史,在史书上记录得特别详细。
不是中国人喜欢当受害者,而是这些确实是历史事实。
而且这些外敌入侵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必须铭记历史,警示后人。
世界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
其他三个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
古巴比伦被波斯人灭了,古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了,古印度被各种外来民族轮番统治。
这些文明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有的文明传统基本断绝。
中国虽然也经历过多次外族入侵和统治,但中华文明的核心从未改变。
汉字还是那个汉字,儒家思想还是那个儒家思想,春节还是要贴对联放鞭炮。
这种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没有热衷于对外征伐。
如果像罗马帝国、蒙古帝国那样四处征战,把大量精力消耗在扩张上,很可能早就覆灭了。
中华民族选择了内敛发展的道路,虽然在近代一度落后,但文明的根基保住了。
结语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多是外族入侵,很少提到对外征伐,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祖先更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辉煌,而不是到处扩张领土。
这种选择有得有失,但最重要的是让中华文明延续到了今天。
了解这段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也能为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信息来源:
《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出版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出版
《明史·郑和传》明代官修史书
《清史稿》民国官修史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文版原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通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外历史纲要》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