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白银操纵案!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数年, 美国为何乖乖送10亿救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5:47 2

摘要:1970年代的白银正是如此——每盎司仅2美元的“白菜价”,在亨特兄弟的精心操纵下,演变成一场横跨十年、搅动国际资本格局、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低头的金融豪赌。

“当一种商品供给稀缺且价格低廉时,它必将成为收割市场的利刃。”

1970年代的白银正是如此——每盎司仅2美元的“白菜价”,在亨特兄弟的精心操纵下,演变成一场横跨十年、搅动国际资本格局、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低头的金融豪赌。

这场博弈的操盘手法、权力交锋与监管反思,至今仍是金融史上值得反复剖析的经典案例。

亨特兄弟的操纵始于对白银市场底层逻辑的精准把控。

当时白银因长期价格低迷,不仅普通投资者兴趣寥寥,诸多银矿矿主更是因无利可图纷纷停产跑路,市场供给本就潜藏收缩隐患。看准这一契机,亨特兄弟祭出“现货囤积+期货锁定”的组合拳,开启了第一轮操纵。

在现货端,他们动用资金大量收购白银实物,收购后立即秘密囤积封存,绝不流入市场,人为制造流通性短缺。

在期货端,他们同步大举买入白银期货合约,且在合约中明确标注“到期必须交割实物”——这意味着期货对手方到期需从市场采购白银履约,进一步加剧了潜在需求压力。双重操作形成的需求合力,迅速打破了市场原有的供需平衡。

到1973年,亨特兄弟已手握2000万美元白银现货与3500万盎司期货合约。持续的买入终于引发价格反应,银价从2美元逐步攀升至6.5美元,短短数年实现三倍多涨幅。赚钱效应迅速吸引各路机构与散户跟风入场,白银正式步入牛市节奏,亨特兄弟仅通过初期布局便收获巨额浮盈。

正当亨特兄弟以为掌控市场话语权时,一个主权国家的突然介入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作为全球第一大产银国,墨西哥此前因银价低迷积压了大量库存,始终苦于无法变现。当银价飙升至6.5美元时,墨西哥政府果断选择“清仓式抛售”,5000万盎司实物白银有序涌入市场。

这一主权级别的供给冲击瞬间逆转了市场态势。

亨特兄弟起初试图硬抗,动用资金接手抛盘以稳住价格,但很快发现“根本买不完”——家族资金规模与国家储备相比差距悬殊。资金链告急之下,他们无力继续托市,银价应声暴跌至3.8美元,前期盈利大幅缩水。

1973至1976年的银价震荡走势,正是多头与空头的激烈交锋的直接体现。

此次失利让亨特兄弟深刻意识到:仅凭家族财富,难以对抗主权国家级别的对手。他们同时发现,银价暴跌又导致刚复工的矿主再次停产,供给始终无法有效释放,这意味着白银市场的操纵空间并未消失。于是,一场更大胆的计划开始酝酿,而核心便是突破资金瓶颈——加杠杆。

凭借早年在石油贸易中与沙特建立的深厚联系,亨特兄弟将目光投向了因“石油美元”迅速崛起的沙特王室。当时沙特正寻求多元化投资渠道,亨特兄弟的白银操纵计划精准契合了其增值需求。

最终,他们成功拉拢沙特某商业银行及主权基金入局,与两位沙特酋长联合成立“国际贵金属投资集团”,构建起一个规模堪比主权国家的资金池。

手握巨额资金后,亨特兄弟的操纵手段愈发隐蔽且凶悍。

为规避监管,他们采用“多点布局”策略:以贵金属贸易结算为掩护,成立数十个独立买入主体形成账户矩阵,将大额交易拆分为无数小额订单,让全球监管机构始终无法摸清其真实持仓。这种“战争迷雾”成为其后续操作的关键伏笔。

策略上,他们延续“现货+期货”的双重打法,但目标更为明确——彻底垄断白银供给。

1974年单年便购入5500万盎司白银期货,且全部要求实物交割;至1979年,通过关联公司与沙特盟友控制的白银已达1.6亿盎司,占全球储量的15%,同时持有2亿盎司期货合约。为掩盖真实意图,他们还刻意涉足其他商品贸易,营造“分散投资”的假象。

市场端,白银短缺的信号持续强化:全球白银需求飙升至4.5亿盎司,而产能仅2.5亿盎司。银价在1979年底突破20美元,成为全民热议的投资品,其热度堪比当下的黄金。

更关键的是,诸多交易者看懂了亨特兄弟的“逼空”逻辑——买断现货后,期货空头因无法借到白银交割,只能高价平仓,于是纷纷跟风采用“买断实物+期货交割”的策略,进一步助推银价疯涨。

1980年1月18日,银价突破50美元,较起点暴涨24倍,亨特兄弟坐拥2.6亿盎司白银及合约,堪称“坐在银山上的家族”。

但巅峰时刻,美国监管机构终于出手。

芝加哥交易委员会率先将白银合约保证金提高六倍,要求亨特兄弟追加资金维持持仓。凭借与华尔街的深厚关系,他们短期内融到1亿美元,暂时化解危机。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雷霆手段。CFTC判定亨特兄弟的操纵已威胁到金融系统安全,果断出台“只许平仓、不许开新仓”的规则——期货市场的多头游戏彻底终结。与此同时,美联储宣布加息,美元升值导致贵金属吸引力骤降,双重打击下,银价涨势戛然而止并掉头向下。

银价下跌迅速触发连锁反应:亨特兄弟的保证金账户出现巨额亏空,需持续追加资金;

此前跟风的投资者转为空头,开始恐慌抛售;

金融机构因担忧风险收紧信贷,其融资之路愈发艰难。

1980年3月25日,纽约投资商向亨特兄弟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偿还1.35亿美元债务,否则强制抛售抵押的白银。

850万盎司白银的强制抛售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3月27日“银色星期四”,银价从50美元暴跌至个位数,市场陷入崩盘式恐慌。但亨特兄弟此时亮出了终极底牌——他们用白银抵押绑定了美国多家大型银行,若上亿盎司白银全部抛售,不仅银价将沦为“废纸”,还会引发银行系统流动性休克,甚至触发金融海啸。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政府陷入两难:救亨特兄弟等于纵容操纵,不救则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

更关键的是,政府此时才看清“战争迷雾”下的真相——亨特兄弟通过影子银行等渠道的借贷规模远超预期,且监管多年的疏忽难辞其咎。

最终,美国政府选择妥协,推出10亿美元长期贷款,并为涉事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稳住亨特兄弟避免其“掀桌子”。

作为代价,亨特兄弟交出了家族核心资产——普拉斯德石油公司及大量油田、炼油厂的控制权,虽保住了上流社会地位,却已元气大伤。后续,美国政府将责任归咎于沙特资本的“外部干预”,上演“甩锅”戏码;而跟风亏损的散户则集体起诉亨特兄弟,上演了“财富按闹分配”的闹剧。

这场操纵案直接推动了金融监管的升级:期货交易持仓限制、贵金属融资审核、影子银行监管等措施相继出台,白银杠杆绑架金融系统的玩法彻底失效。但金融市场的博弈从未落幕,2011年白银的再度暴涨中,东方力量开始显现,续写着贵金属市场的新传奇。

亨特兄弟的故事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残酷逻辑:资本的贪婪与监管的博弈始终存在,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一次市场狂潮的背后,都藏着相似的人性与规律。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