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债券市场再次出现了大幅波动。中证全债指数单日下跌1.11%,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回升至1.8%。在这场全球性的利率动荡中,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98%,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新高;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2%,刷新了多年记录。
债券市场再次出现了大幅波动。中证全债指数单日下跌1.11%,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回升至1.8%。在这场全球性的利率动荡中,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98%,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新高;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2%,刷新了多年记录。
2025年9月,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相继跟进,释放出宽松信号。从传统金融教科书的角度看,利率下行意味着债券价格应该上涨。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在政策宣布后的短短几周内,全球主要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集体暴涨。市场开始意识到,虽然利率在下降,但它背后的实际收益在被通胀吞噬。以英国为例,2025年8月CPI同比上涨3.8%,意味着即使购买年利率为4%的国债,实际购买力收益几乎为零。
而在日本,尽管央行继续维持宽松政策,但债券价格却持续被抛售。市场不再相信央行能够控制通胀,也没有力气继续应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避开固定收益资产,转向更具有避险属性的资产。
如果说通胀只是诱因,那么债务问题就是债市真正的“底层风险”。
2025年,英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接近60%,债务总量与GDP的比例已经突破274%;日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债总量超过GDP的250%。
这意味着政府举债空间接近极限。一旦市场开始怀疑政府的偿债能力,债券价格就会遭到抛售。长期以来,债券一直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之一,但现在,这种“安全”正在被重新定义。
市场上的“债券义警”(Bond Vigilantes)开始出现,他们通过大规模抛售国债,逼迫政府收紧财政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英国就曾因为债券抛售而被迫上调利率、调整预算。
当信任开始动摇,资金就会去寻找新的避风港。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增持黄金102吨,波兰、新加坡等国家更是连续数月大幅购金。国内黄金ETF规模年内暴涨98%,从726亿增长至1441亿。黄金的上涨不只是避险,更是对货币信用的质疑。
与黄金同步上涨的,还有白银和比特币这类非主权资产。COMEX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白银价格逼近每盎司40美元。散户则通过积存金、金豆等方式参与其中,银行也不断下调购买门槛至1克起购。
在这一轮避险潮中,黄金成了“共识中的硬通货”,而国债的“无风险”标签正在被撕下。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判断宏观的经济走向,所以每个散户都应该学会守住自己的本金。
第一,不要迷信“稳健性”债基标签。过去不少人认为中短债、利率债是低风险投资。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债基的底层资产也可能踩雷。以地产债、城投债为例,一旦信用风险爆发,债基净值下跌幅度可能超出预期。
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债基时仔细查看持仓结构,避开过度集中在单一行业或弱信用地区的产品。
第二,黄金不是用来“一夜暴富”的工具,而是为了对冲信用风险和极端事件。建议黄金配置比例控制在5%~10%之间,不宜过度押注。通过ETF、积存金等形式定期定额买入,是比一次性重仓更稳妥的方式。
第三,将资金分散在多个市场、多个资产类别之间,可以有效降低集中风险。
这种“股债平衡+多市场布局”的策略,虽然不一定带来最高收益,但更能帮助普通投资者穿越周期、稳定资产净值。
债市崩盘,是多年宽松政策、全球债务膨胀、通胀回归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那些曾经被视为“无风险”的资产,正在暴露出隐藏的系统性风险。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预测市场,而是理解市场变化背后的逻辑。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不靠眼光,靠方法。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