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东省济宁市摄影师田旭借助AI技术,帮助莒县99岁的八路军老战士沈长龙与老战友来永年“重逢”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
“重 逢”
文 | 马修才、马 辉、田春雨
沈长龙隔空抚摸AI制作的老战友来永年投影。 视频截图
近日,山东省济宁市摄影师田旭借助AI技术,帮助莒县99岁的八路军老战士沈长龙与老战友来永年“重逢”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
“又梦到他了,带我一块打仗、上课,教我做鞋垫子……”两个多月前,田旭走进莒县小店镇小官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采访拍摄沈长龙,聊到过往经历,沈长龙情不自禁地说起了老班长来永年。80多年前的一幕幕战斗、生活场面,再次浮现在老人眼前。
1943年,沈长龙参军入伍,结识了年长他4岁的来永年。来永年手把手教沈长龙使用手枪、做鞋垫子,还跟他分享老家的趣闻。渐渐地,两人成为好朋友,一起参加了莒县夏庄据点攻坚战等多场战斗。
“他就像我的兄长一样,关心我的成长。”沈长龙说。
日本投降后,沈长龙带着16处大大小小的战伤回到家乡,从此和来永年断了联系。
“今年开春,又梦见永年老哥了。”沈长龙说,第二天醒来,他找出尘封多年的刻刀,按照记忆里来永年的容貌,制作了一尊木雕。
“方脸、高鼻梁,一闭眼,永年哥的脸就在我眼前,可怎么也刻不像。”说到这儿,沈长龙黯然神伤。
“那次拜访,想到老人的遗憾,我不能释怀。他已99岁高龄,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对老班长的思念依旧滚烫,我得想办法帮他了却这一桩心愿。”田旭说。
通过多方联系,田旭找到了来永年的子女,这才得知,老人已于几年前去世。
“能不能借助科技手段,让沈爷爷再‘见’一次老战友?”田旭找到一位可以用AI技术还原相貌的朋友,向他提出了诉求。
“来永年长什么样?”
在沈长龙的描述中,来永年是方脸,但根据来永年子女提供的照片,来永年晚年发福,是圆脸。
为了尽可能还原来永年年轻时候的样貌,田旭与朋友反复沟通、修正。他们收集了大量同时期八路军战士的照片作为参考,结合沈长龙碎片式的描述和来永年的晚年照片,一次次生成、再调整。
“眉毛再粗一点”“笑容再暖一些”……1个多月的时间里,田旭与朋友做出了上百个版本。经过静态素描、动态建模等环节,20岁模样、穿着军装的来永年AI形象终于生成。
8月下旬,田旭再次来到沈长龙家中,将设备调试好,扶着沈长龙坐在幕布前。
灯光亮起,20岁的来永年出现在幕布上,沈长龙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问道:“呦呵,褂子上,你那个补丁还没缝啊?”说罢,他连忙起身,向幕布上的老班长敬礼,嘴里念叨:“哥呀,我想你,盼你……”
“哥呀,以前你庇护着我,不叫我吃亏,多久没见了,我就有些想你……”礼毕,沈长龙拄着拐杖一边向幕布方向走,一边喃喃自语。
行至幕布前,沈长龙颤抖着手抚摸幕布上老班长那张依然年轻的脸,泪流满面地说:“你还是那个样儿哈,我没寻思能见面,没想到咱弟兄还是见上面了……”
“会面”结束,田旭将打印好的来永年AI形象照片交到沈长龙手中。沈长龙每翻到一张照片,就敬一次礼,久久不愿放下。
这次“重逢”虽短暂,却解开了沈长龙埋藏心底几十年的结。沈长龙拉着田旭的手,连连道谢。
“我们得感恩您,没有您哪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作为晚辈,帮您完成心愿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田旭说,“80多年前,老班长帮爷爷补上了身上的补丁,80多年后,我们希望帮爷爷补上心中的补丁。”
这条视频发布后,迅速登上社交平台热榜,截至发稿,已收获60多万点赞。不少网友留言:“看哭了”“这就是科技的温度”“向老兵致敬,也谢谢记录者”……
“每一次采访,都像是打开了一本承载民族记忆的厚重史书。我们不能让这些记忆随着时光流逝封存。”田旭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端起摄像机记录散落在民间的英雄记忆,曾带着一等功臣张作林到云南,“看望”曾经的战友;也曾走进济南参战老兵王恩亮家中,记录其退役返乡后的朴素生活。
这些视频在他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没有炫技的剪辑,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平静而真诚的叙述,却让许多年轻人留言:“原来,我们离英雄这么近。”
田旭说,英雄不是挂在墙上的图画,而是可以照亮普通人前行的灯火。因此,他决心继续走在追寻英雄的路上,用镜头和坚持记录历史、传播故事、帮英雄圆梦。
▽本文刊于9月22日《中国国防报》02版
↓↓
来源:中国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