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正是这一体系的软实力核心。如今AI浪潮席卷全球,不仅在改变教学形态,更在为校园文化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势能。我们发现,AI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藏着3个值得深挖的关键方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正是这一体系的软实力核心。如今AI浪潮席卷全球,不仅在改变教学形态,更在为校园文化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势能。我们发现,AI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藏着3个值得深挖的关键方向。
AI助力个性化文化供给:一人一策,告别统一标准化
过去的校园文化,大多是统一供给,全校搞一样的活动、学一样的内容,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但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文化建设也该如此。
AI能做到的,就是基于学生的成长数据,比如学科优势、兴趣偏好、文化活动参与度等,为每个学生定制专属文化体验路径。举个例子:如果学生喜欢传统书法,AI会先分析他当前的书法水平,然后整理适配的学习资源,生成个性化学习课题,还会推荐学校里的书法社团。更贴心的是,AI会实时记录他的学习状态、检测作品等级,动态更新他的文化档案,后续再根据他的进步调整资源和课题,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的文化滋养。
AI赋能文化共创与传承:让老校的珍贵记忆活起来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宝藏,可能是一本泛黄的老校刊、一棵见证岁月的古树,也可能是老校长、老教师口中的校园故事。但这些宝藏往往因为缺乏系统管理,慢慢被遗忘、丢失。而运用AI技术,能让这些尘封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比如可以用语音识别技术,把老校长、老教师、校友的口述校史,转换成文字和数字音频,再生成互动时间轴,学生点进时间轴的某个年份,就能听到当年的故事、看到相关的照片。还可以用图像识别技术,给老照片、老教案、老奖状建立电子档案,甚至能把静态的老照片生成动态短视频,还原当年的校园场景。
更有意义的是,学校可以结合校本课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字建档中:比如让学生采访老校友、整理口述内容,再和老师一起用AI工具完成档案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警惕AI形式化:技术永远要服务于育人,不是当装饰品
提到AI+校园文化,很多人会想到满校园的数字屏幕、繁杂的数据采集过程,但这其实是走进了误区。AI再先进,也只是工具,最终必须服务于“育人”这个核心目标,而不是成为校园里的装饰品。
判断要不要用AI,关键看它能不能贴近学校的育人目标:比如用AI做个性化文化供给,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方向;用AI做校史数字化,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精神。如果只是为了赶时髦,在校园里装一堆屏幕播放无关内容,或者采集一些对育人没用的数据,那反而会让文化建设变味。
未来的校园文化里,AI应该是隐形的,它融入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文化路径里,藏在鲜活的校史档案里,默默为文化育人助力。
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支撑;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离不开AI技术的合理赋能。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育人永远是核心,实干永远是关键,未来的校园文化,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教育人一步步建出来的。
来源:粤求新校园文化